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4,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云游
浮踪
秋蓬
时会
转侧
菲菲
断梗
彳亍
淰淰
恍忽
流荡
荒忽
南北人
疑贰
惚恍
《國語辭典》:云游(雲游)  拼音:yún yóu
行踪无定,任意遨游。多指僧、道、尼等的游历。《三国演义》第二七回:「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庵里有五个后生尼姑,其中只有一个出色的,姓王,乃是云游来的,又美丽,又风月。」也作「云游」。
《國語辭典》:云游(雲遊)  拼音:yún yóu
行迹无定,任意遨游。多指僧、道、尼等的游历。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后数日,告我归牛头山,扁舟汎淮,云游南国,不复再遇。」《老残游记》第二○回:「听说先生同青龙子长相往来,近来知道他云游何处吗?」也作「云游」。
《漢語大詞典》:浮踪(浮蹤)
亦作“ 浮踪 ”。
(1).踪迹不定;不定的踪迹。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醳负》:“郎君此去,云水浮踪。”《再生缘》第九回:“ 长华小姐 心方定,权把浮踪寄緑林。”
(2).犹漫游。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邻寓有 陈生 某,家本 越 中,浮踪 白下 。” 陈去病 《自浙入湘献以是诗》:“脱帽一为礼,浮踪江海来。”
《漢語大詞典》:秋蓬
秋季的蓬草。因已干枯,易随风飘飞,故亦以喻飘泊不定。晏子春秋·杂上二十:“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僨且揭矣。”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譬若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虽有十 子产 如之何?”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金 元好问 《南关》诗:“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 隆州 。”
《國語辭典》:时会(時會)  拼音:shí huì
1.无常期的会见。《周礼。秋官。大行人》:「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2.时运。《文选。班彪。北征赋》:「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國語辭典》:转侧(轉側)  拼音:zhuǎn cè
1.辗转反侧,睡不安稳。如:「他接到恐吓信后,提心吊胆,夜夜转侧难眠。」
2.移换方位。唐。白居易〈新乐府。缭绫〉:「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3.来回、往还。《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允惧不免,乃变易名姓,转侧河内、陈留閒。」
《國語辭典》:菲菲  拼音:fēi fēi
1.气味芳香。《楚辞。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也作「馡馡」。
2.形容花朵美丽。晋。左思〈吴都赋〉:「晔兮菲菲,光色炫晃。」
3.杂乱的样子。汉。扬雄《太玄经。卷四。昆》:「次二,白黑菲菲,三禽一角,同尾。」
4.高下不定的样子。《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梁鸿传》:「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
《國語辭典》:菲菲  拼音:fěi fěi
香气盛的样子。《楚辞。屈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漢語大詞典》:断梗(斷梗)
(1).折断的苇梗。 唐 李贺 《咏怀》之一:“ 梁王 与 武帝 ,弃之如断梗。” 宋 周邦彦 《宴清都》词:“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2).比喻漂泊不定。 元 曹伯启 《再和陈爱山》:“乾坤双断梗,身世一芳樽。” 明杨珽《龙膏记·空访》:“一别芳容悲断梗,千年幽恨正难平。” 夏曾佑 《送汪毅白》诗:“江湖断梗藩龙翼,一槎生平负典坟。”参见“ 断梗浮萍 ”、“ 断梗飘蓬 ”。
《國語辭典》:彳亍  拼音:chì chù
彳,左步;亍,右步。「彳亍」指缓步慢行。晋。潘岳〈射雉赋〉:「彳亍中辍,馥焉中镝。」唐。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彳亍而无所趋,拳拘而不能肆。」
《國語辭典》:淰淰  拼音:niǎn niǎn
云凝聚的样子。唐。杜甫 放船诗:「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
分類:散乱不定
《國語辭典》:恍忽  拼音:huǎng hū
1.隐约模糊,不可辨认。《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周览泛观,缜纷轧笏,芒芒恍忽,视之无端,察之无涯。」也作「恍惚」。
2.神志模糊不清。《文选。宋玉。神女赋》:「精神恍忽若有喜,纷纷扰扰,未知其意。」也作「恍惚」。
《國語辭典》:流荡(流蕩)  拼音:liú dàng
不做正事,一味閒游。《红楼梦》第五回:「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裤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文明小史》第四四回:「不准再到学堂中肄业,免得学业不成,反致流荡。」
《國語辭典》:荒忽  拼音:huāng hū
1.幽昧不明的样子。《文选。张衡。思玄赋》:「追荒忽于地底兮,轶无形而上浮。」
2.精神迷糊不清。《楚辞。屈原。远游》:「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
《漢語大詞典》:南北人
礼记·檀弓上:“今 丘 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郑玄 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之三:“ 甫 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
《國語辭典》:疑贰(疑貳)  拼音:yí èr
因猜忌疑惑而生异心。《晋书。卷七七。殷浩传》:「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桓温相疑贰。」《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
《國語辭典》:惚恍  拼音:hū huǎng
1.混沌不清。《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2.神志迷糊。唐。张说〈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