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下情  拼音:xià qíng
1.民情。《管子。明法》:「夫国有四亡,令求不出谓之灭,出而道留谓之拥,下情求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汉书。卷八。宣帝纪》:「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2.对尊者表白时,称自己的情况或心情的谦辞。《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临表悚战,犹惧未允,不任下情云云。」《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传》:「而臣顿有二处住止,下情所窃未安。」
《高级汉语词典》:正称下情
正合心意;正中下怀
《漢語大詞典》:下情陪告
谓向人低头求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那 法聪 和尚对将军下情陪告:‘念本寺里别无宝贝,敝院又没粮草。将军手下有许多兵,怎地停泊?’”
分類:低头
《國語辭典》:下情上达(下情上達)  拼音:xià qíng shàng dá
民情能真实的反映给在上位者知道。《宋书。卷九五。索虏传》:「虽尽节奉命,未能令上化下布,而下情上达也。」《旧五代史。卷四七。唐书。末帝本纪中》:「遂得下情上达,德盛业隆,太宗之道弥光,文贞之节斯著。」
《分类字锦》:下情上通
晋书礼志武帝泰始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顺省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下情上通上指远谕至于鳏寡罔不得所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
分类:省方
《漢語大詞典》:伏念
(1).谓退而自省。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壄。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2).伏,敬词;念,念及,想到。旧时致书于尊者多用之。 唐 韩愈 《上宰相书》:“伏念今有仁人在上位,若不往告之而遂行,是果於自弃,而不以古之君子之道待吾相也。” 宋 曾巩 《谢杜相公书》:“伏念昔者方 巩 之得祸,罚於 河 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3).犹俯念,下念。谓在上者体察下情。 唐 元稹 《高允恭授尚书户部郎中判度支案制》:“兹用省于有司之狱,莫不伏念隐悼,周知物情。”
《國語辭典》:上达(上達)  拼音:shàng dá
1.晓达德义。《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下情达于上级。《荀子。成相》:「中不上达,蒙掩耳目、塞门户。」《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在贞观初,遇下有礼,群情上达。」
《国语辞典》:雨天  拼音:yǔ tiān
下雨的日子。唐。刘禹锡〈牛相公见示新什谨依本韵次用以抒下情〉诗:「雨天龙变化,晴日凤骞腾。」唐。杜荀鹤〈春日登楼遇雨〉诗:「忽地晴天作雨天,全无暑气似秋间。」
《漢語大詞典》:贵知(貴知)
谓贵在周知下情。 明 王文禄 《求志编》卷一:“守令之法必贵知,故曰知县、知府,通一县一府周知之也。”
贵在有智慧。知,“ 智 ”的古字。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知矣。” 韦昭 注:“言人不能以危易安,以死易生,则何贵於知矣。”
《漢語大詞典》:遗情(遺情)
(1).留下情思。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2).无情;无动于衷。 晋 陆机 《赠潘尼》诗:“遗情市朝,永志丘园。”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遗情拾尘物,贞观丘壑美。” 明 张居正 《与司成马孟河书》:“公遗情缨袚,结意烟霞,蝉脱於秽,素心独往。”
(3).指对世事无动于衷,遗弃世情。 明 汤显祖 《寄袁小修》:“古来英桀不欲委化遗情,而争长生久视者,亦各其悲苦所至。”
(4).指遗漏未及的情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诗中难者,莫过於情诗,然乐府尤盛於 元 ,千万人口中咀嚼,外无遗景,内无遗情,虽有作者,罕得新意。”
《漢語大詞典》:司明
(1).负责让眼睛明亮。谓使了解下情。左传·昭公九年:“女为君目,将司明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亦指眼睛。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生人六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
(2).官名。 新莽 设置。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漢語大詞典》:向言(嚮言)
古籍所载的一种特异现象。嚮,通“ 响 ”。晋书·五行志中:“ 吴孙休 时, 乌程 人有得困病,及差,能以响言者,言於此而闻於彼。自其所听之,不觉其声之大也。自远听之,如人对言,不觉声之自远来也。声之所往,随其所向,远者所过十数里……言不从之咎也。”后用为建言讽喻而使在上者明察下情的典故。 清 钱谦益 《嚮言》诗序:“善听嚮言者,莫如圣人。有瞻言之圣人,言从作乂,而天下无嚮言之咎矣。”
《漢語大詞典》:逐情
谓迎合下情。《隋书·房陵王勇传》:“爰自近代,圣教渐亏,俯仰逐情,因循成俗。”
分類:迎合下情
《国语辞典》:不容情  拼音:bù róng qíng
不甘接受当下情况,有较劲、不甘示弱的意思。《红楼梦》第五○回:「湘云忙联道:『清贫怀箪瓢。』宝琴也不容情,也忙道:『烹茶冰渐沸。』」
《漢語大詞典》:达听(達聽)
谓广泛听取,了解下情。梁书·武帝纪中:“朕达听思治,无忘日昃,而百官羣务,其途不一,随时适用,各有攸宜,若非总会众言,无以备兹亲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