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终献(終獻)  拼音:zhōng xiàn
古代举行祀典时,第三次献爵。《新唐书。卷一二。礼乐志二》:「终献,献官乃即事,一献而止。」《宋史。卷九八。礼志一》:「凡亲行大祀,则皇子弟为亚献、终献。」
《國語辭典》:三巡  拼音:sān xún
斟茶、酒等三次。《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泉州万安清运禅师》:「僧曰:『忽遇上客来,将何祗待?』师曰:『饭后三巡茶。』」《水浒传》第九回:「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
《國語辭典》:三合  拼音:sān hé
1.阴气、阳气、天气三气相合。《谷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2.阴阳家相传以十二支配五行的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称为「三合」。元。周密《齐东野语。卷四。用事切当》:「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
3.三次会合。《左传。昭公元年》:「再合诸侯,三合大夫。」
4.三度交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北史。卷八九。艺术传上。王春传》:「觊颾之战,四面受敌,从寅至午,三合三离,将士皆惧。」
《漢語大詞典》:三谏(三諫)
(1).三次劝谏。见“ 三諫之义 ”。
(2).三个谏官。指 宋 代 吴昌裔 、 徐清叟 、 杜范 。宋史·吴昌裔传:“ 吴昌裔 与 徐清叟 、 杜范 一日并入臺,皆天下正士,四方想闻风采,为《至和三諫诗》以侈之。”
(3).三个谏官。
(4).三个谏官。指 明 代 吴之佳 、 叶初春 、 张栋 。见明史·吴之佳传
《漢語大詞典》:三谏之义(三諫之義)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 曹 , 曹羈 諫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 曹伯 曰:‘不可。’三諫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何休 注引 孔子 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諫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諫之义,令将检身自勑,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漢語大詞典》:三会(三會)
指 弥勒佛 的三次说法大会。佛教称兜率天弥勒降生 翅头末城 ,学道成佛,在 华林园 龙华树下开三次法会。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见《弥勒下生经》。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三会济济, 华林 之道未孚;千尺严严, 穰佉 之化犹远。”
《漢語大詞典》:三花树(三花樹)
即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故名。见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槃多。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餘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 唐 李白 《鸣皋歌奉饯丛翁清归五崖山居》诗:“去时应过 嵩少 间,相思为折三花树。” 王琦 注:“三花树,即贝多树也。” 明 王恭 《寄上清王道人》诗:“心怀九转丹,梦绕三花树。”
《漢語大詞典》:三原
三次原宥。三国志·魏志·张鲁传:“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
分類:三次原宥
《國語辭典》:三北  拼音:sān běi
大陆地区对东北、华北、西北的合称。
分類:三次
《漢語大詞典》:三醉
(1).三次喝醉。 唐 于邵 《送蔺侍御史还序》:“清絃发越,洋洋乎盈耳,一夕三醉,主人曰,未也。” 明 许时泉 《武陵春》:“曾经三醉 岳阳楼 ,红蓼滩头狎白鸥。”
(2).石名。 宋 欧阳修 《嵩山十二首·三醉石》诗序:“三醉石在 八仙坛 上。”
(3).芙蓉之一种。 明 王世懋 《学圃杂疏·花疏》:“芙蓉特宜水际,种类不同……有曰三醉者,一日间凡三换色,亦奇。” 清 吴伟业 《题画芙蓉》诗:“千丝衣薄荷同製,三醉颜酡柳共眠。”
《漢語大詞典》:主皮
(1).古代乡射礼共射三次,第二次以射中皮质的箭靶为主,故称“主皮”。《周礼·地官·乡大夫》:“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主皮谓善射。” 孙诒让 正义引 凌廷堪 曰:“三曰主皮者,即乡射礼之三耦及宾、主人、大夫众耦皆射也。司射命曰:‘不贯不释。’盖取其中也,故谓之主皮。 马 氏论语注‘次主皮为能中质’是也。是谓第二次射……主皮之名,盖起於大射。大射张皮侯,以皮饰侯,又方制之以为鵠,故以中鵠为主皮。”
(2).泛指射中目标。 唐 耿湋 《和王怀舟观西营秋射》诗:“主皮山郡晚,饮算柳营寒。” 宋 王禹偁 《射宫选士赋》:“取于德而不尚力,非蹲甲而射之;求诸己而不反于身,乃审固而中矣。是谓绎志,孰云主皮?”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三本第十二折:“蹬弩开弓那威势,一箭箭往前射;则见他金莲朵朵遮胸臆,早难道射不主皮?”
《漢語大詞典》:三驾(三駕)
(1).三次兴兵。《左传·襄公九年》:“三驾而 楚 不能与争。” 杜预 注:“三驾,三兴师。”
(2).指 北魏 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魏书·礼志四:“ 太祖 天兴 二年,命礼官桾採古事,制三驾卤簿。”北史·魏本纪:“﹝ 拓跋珪 ﹞始制三驾之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望专委博学之士,检寻前代仪注及卤簿,令於三驾诸仗内,参定今来乘舆出入名件而严设仪卫之禁。”参阅魏书·礼志四
(3).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六舟三驾,运载群生。”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四门幽闢,顾非相而迟迴;三驾晨严,临有为而出顿。”
《漢語大詞典》:三选(三選)
(1).经过三次选拔。 春秋 时, 管仲 为 齐桓公 制定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国语·齐语:“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 韦昭 注:“三选,乡长所进,官长所选,公所訾相。”
(2).选三种人。文选·班固〈西都赋〉:“三选七迁,充奉陵邑。” 李善 注:“三选,谓选三等之人。七迁,谓迁於七陵也。汉书曰:‘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於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
《漢語大詞典》:三徵
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 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 唐 李颀 《送刘四赴夏县》诗:“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当在兹。”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隋书·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