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三条驰道饮金槌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4~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列传·贾山〉~2327~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謼,天下向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桼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作壁如甬道。隐筑也,以铁椎筑之。」师古曰:「筑令坚实而使隆高耳,不为甬壁也。隐音于靳反。」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謼,天下向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桼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作壁如甬道。隐筑也,以铁椎筑之。」师古曰:「筑令坚实而使隆高耳,不为甬壁也。隐音于靳反。」
典故
相关人物
三条裙
相关人物
繁钦
《玉台新咏》卷一〈定情诗〉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悦,纨素三条裾;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日旰兮不至,谷风吹我襦。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朝何所,乃期西山侧,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衿。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寒衣蹑花草,谓君不我欺。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悦,纨素三条裾;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日旰兮不至,谷风吹我襦。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朝何所,乃期西山侧,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衿。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寒衣蹑花草,谓君不我欺。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乐府诗集》卷七十六〈杂曲歌辞十六〉
〈定情诗〉,东汉·繁钦所作也。言妇人不能以礼从人,而自相悦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以结绸缪之志,若臂环致拳拳,指环致殷勤,耳珠致区区,香囊致扣扣,跳脱致契阔,佩玉结恩情,自以为志而期于山隅、山阳、山西、山北。终而不答,乃自伤悔焉。
〈定情诗〉,东汉·繁钦所作也。言妇人不能以礼从人,而自相悦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以结绸缪之志,若臂环致拳拳,指环致殷勤,耳珠致区区,香囊致扣扣,跳脱致契阔,佩玉结恩情,自以为志而期于山隅、山阳、山西、山北。终而不答,乃自伤悔焉。
例句
著破三条裾,却还双股钗。 施肩吾 定情乐
《漢語大詞典》:三条路(三條路)
都城的三条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汉书·班固传》:“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李贤 注:“《周礼》:‘国方九里,旁三门。’每门有大路,故曰三条。”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诗:“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场。”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忆昔三条路,居隣数仞墙。”亦省作“ 三条 ”。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三条不远,五达非难。” 唐 刘禹锡 《洛下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诗:“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 明 杨慎 《垂柳篇》:“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
《漢語大詞典》:三条烛(三條燭)
《漢語大詞典》:三条路(三條路)
都城的三条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汉书·班固传》:“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李贤 注:“《周礼》:‘国方九里,旁三门。’每门有大路,故曰三条。”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诗:“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场。”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忆昔三条路,居隣数仞墙。”亦省作“ 三条 ”。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三条不远,五达非难。” 唐 刘禹锡 《洛下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诗:“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 明 杨慎 《垂柳篇》:“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
《漢語大詞典》:肚束三条篾(肚束三條篾)
勒紧腰带。比喻忍饥安贫。语出《五灯会元·石头迁禅师法嗣·药山维俨禅师》:“子之所得,可谓协於心体,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往山去。” 宋 王廷珪 《刘时举主簿相聚月馀赋诗为别》:“且将肚束三条篾,敢望腰缠十万钱。”
《分类字锦》:后采三条(后采三条)
晋书礼志皇后至西郊升坛公主以下陪列坛东皇后东面躬桑采三条诸妃公主各采五条县乡君以下各采九条悉以桑条授蚕母还蚕室
《漢語大詞典》:三条九陌(三條九陌)
《漢語大詞典》:三条路(三條路)
都城的三条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汉书·班固传》:“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李贤 注:“《周礼》:‘国方九里,旁三门。’每门有大路,故曰三条。”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诗:“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场。”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忆昔三条路,居隣数仞墙。”亦省作“ 三条 ”。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三条不远,五达非难。” 唐 刘禹锡 《洛下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诗:“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 明 杨慎 《垂柳篇》:“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漢語大詞典》:三微
(1).三正。三正之始,万物皆微,故又称三微。《汉书·律历志上》:“三微之统既著,而五行自青始。”《后汉书·陈宠传》:“三微成著,以通三统。” 李贤 注引《三礼义宗》:“三微,三正也。言十一月阳气始施,万物动於黄泉之下,微而未著,其色皆赤,赤者阳气。故 周 以天正为岁,色尚赤,夜半为朔。十二月万物始牙,色白,白者阴气。故 殷 以地正为岁,色尚白,鷄鸣为朔。十三月万物始达,其色皆黑,人得加功以展其业。 夏 以人正为岁,色尚黑,平旦为朔,故曰三微。” 唐 杜审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六位乾坤动,三微历数迁。” 宋 王安石 《回贺冬启》:“伏以七始载华,三微遂著,方明主抚辰之盛,宜哲人膺祉之多。”参见“ 三正 ”。
(2).谓十五日。《易纬乾凿度》卷上:“三王之郊,一用 夏 正。天气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体。” 郑玄 注:“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著。”
(3).古代箭靶上的三条竖线。《后汉书·陈敬王羡传》“ 宠 善弩射,十发十中” 李贤 注引《华峤书》:“ 宠 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参阅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器用》“弩机”条。
(2).谓十五日。《易纬乾凿度》卷上:“三王之郊,一用 夏 正。天气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体。” 郑玄 注:“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著。”
(3).古代箭靶上的三条竖线。《后汉书·陈敬王羡传》“ 宠 善弩射,十发十中” 李贤 注引《华峤书》:“ 宠 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参阅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器用》“弩机”条。
《漢語大詞典》:三途
(1).亦作“ 三涂 ”。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晋 郗超 《奉法要》:“十恶毕犯,则入地狱。抵揬强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内盛,狥私欺紿,则或堕畜生;或生蛇虺。慳贪专利,常苦不足,则或堕饿鬼……此谓三涂,亦谓三恶道。”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冥游》:“三途渺渺苦无边,长夜漫漫几时晓。” 清 姚鼐 《罗两峰鬼趣图》诗:“幻作三途业,何异景罔两。”
(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自 唐 宋 以来,俱重科名。虽是别途进身,尽能致位权要,却是惟以此为华美。往往有只为不得一第,情愿老死京华的。到我国朝初时,三途并用。”
(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自 唐 宋 以来,俱重科名。虽是别途进身,尽能致位权要,却是惟以此为华美。往往有只为不得一第,情愿老死京华的。到我国朝初时,三途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