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家  拼音:sān jiā
1.春秋时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公族。《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三国魏。何晏。集解:「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参见「三桓」条。
2.春秋末年,分晋的韩、赵、魏三卿。《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
3.三皇。《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参见「三皇」条。
4.夏、商、周三代。汉。王充《论衡。正说》:「案礼,夏、殷、周三家相损益之制,较著不同。」
5.《经书》的三家。如《书经》有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礼经》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三户人家。宋。陆游 野意诗:「堤长逾十里,村小只三家。」
《國語辭典》:三代  拼音:sān dài
1.夏、商、周三朝。《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已命更席,则陶觞瓦鼎,无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汉铜器。」也称为「三后」。
2.称祖至孙三辈。如:「三代同堂」。唐。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也称为「三辈子」。
3.曾祖、祖父、父的总称。
《國語辭典》:三家村  拼音:sān jiā cūn
人烟稀少,地处偏僻的小村落。宋。苏轼〈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诗:「永谢十年旧,老死三家村。」《水浒传》第五一回:「便骂你这三家村使牛的,打甚么紧?」
《漢語大詞典》:十三家
(1)指 晋 代《论语》注疏家十三人,即 卫瓘 、 缪播 、 栾肇 、 郭象 、 蔡谟 、 袁宏 、 江湻 、 蔡系 、 李充 、 孙绰 、 周瓌 、 范宁 、 王珉 。 南朝 梁 皇侃 《论语义疏叙》:“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 张侯 所学, 何晏 所集者也。 晋 太保 河东 卫瓘 字 伯玉 、 晋 中书令 兰陵 繆播 字 宣则 ……右十三家为 江熙 字 太和 所集。 侃 今之讲,先通 何 集,若 江 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2)指自 南唐 至 南宋 十三个制墨家,即 李廷珪 (包括 李 之子 承宴 )、 沈珪 (包括 沈 之子 宴 )、 关珪 、 张遇 、 常遇 、 潘遇 、 张谷 、 潘谷 、 叶谷 、 胡景纯 、 陈赡 、 梅赡 、 耿德真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十三家墨:“予为儿时,於 彭门 寇钧国 家,见其先世所藏 李廷珪 下至 潘谷 十三家墨,断珪残璧,璨然满目”。(3)指 明 末 高闯王 等十三支农民起义军。 崇祯 八年(公元1635年)农民军各部首领在 荥阳 集会。其中势力强大的有十三家。即 高迎祥 、 张献忠 、 马守应 、 罗汝才 、 贺一龙 、 贺锦 、 许可变 、 李万庆 、 马进忠 、 惠登相 、 横天王 、 九条龙 、 顺天王 。见明史·李自成传。(4)指周礼等十三种注本。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十三家:“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 孔 、 郑 、 王 、 何 、 服 、 杜 等注凡十三家……所举凡六家,而云十三家者,伪 孔安国 尚书传、 郑康成 周礼礼记注、毛诗笺、尚书论语注、 王肃 周礼礼记毛诗尚书注、 何休 《公羊》学、 服虔 左传解诂、 杜预 左传集解也。”
《漢語大詞典》:三家店
指村镇小店。 元 张可久 《殿前欢·西溪道中》曲:“笑掀髯,西溪风景近新添,出门便是三家店。”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一折:“想你也梦不到翔龙飞凤五云楼,心则在鸣鷄吠犬三家店。”
分類:村镇小店
《国语辞典》:货比三家不吃亏(货比三家不吃亏)  拼音:huò bǐ sān jiā bù chī kuī
(谚语)买东西时要多比较,才不会在品质或价钱上吃亏。如:「货比三家不吃亏,咱们还是到别家再看看吧!」
《高级汉语词典》:走三家不如坐一家
比喻专心一事,比较容易成功
《漢語大詞典》:三家分晋
春秋晚期,晋国各世卿为夺取晋国政权相互兼并,至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三分晋地,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國語辭典》:三家诗(三家詩)  拼音:sān jiā shī
汉时传授《诗经》的三家:鲁人申培所传为鲁诗、齐人辕固所传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为韩诗,均属今文经,立于学官,合称为「三家诗」。今仅存其遗说,独《韩诗外传》犹存。
分類:初祖
《漢語大詞典》:三家藷
甜薯的别名。 宋 陶谷 清异录·玉枕藷:“岭外多藷……味极甘香,人多自食,未尝货於外。本名玉枕藷,又号三家藷。”
《分类字锦》:律有三家
见钩校注
分类:律令
《漢語大詞典》:岭南三家(嶺南三家)
指 清 初 广东 诗人 屈大均 、 梁佩兰 、 陈恭尹 。 王隼 辑有《岭南三大家诗选》
分類:广东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