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蔡琰请曹公

相关人物
曹操(魏武帝)
 
蔡琰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董祀妻传》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柰何?」文姬曰:「明公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例句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李白 在浔阳非所寄内

典故
南越书生
 
吊终军
 
问长缨
 
持长缨
 
挥长缨
 
系南越
  
终童志
 
终军愤
 
终军请缨
  
请缨北阙
 
请缨手
 
请缨日
 
请缨系粤
 
请长缨
 
长绳缚
  
长缨缚
 
长缨缚戎主
 
长缨系

相关人物
终军


《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下·王褒〉~282~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壹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语在南越传。军死时年二十馀,故世谓之「终童」。唐·颜师古注:「言如马羁也。」

简释

请长缨:指立志报国,降服强敌。唐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例句

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元稹 哭吕衡州六首之三

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 刘长卿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

遂令辞短褐,仍欲请长缨。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

见说圣君能仄席,不知谁是请长缨。 崔涂 己亥岁感事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李峤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李白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 杜牧 东兵长句十韵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杜甫 岁暮

系越有长缨,封关祗一丸。 独孤及 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岛夷今可料,系颈有长缨。 独孤及 送长孙将军拜歙州之任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白居易 元和十三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 望蓟门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耿湋 旅次汉故畴

愿骑单马仗天威,挼取长绳缚虏归。 万齐融 仗剑行

吾君贤相事南征,独宿军厨负请缨。 薛能 相国陇西公南征能以留务独宿府城作

始见儒者雄,长缨系馀孽。 钱起 送薛判官赴蜀

决胜无遗策,辞天便起缨。 钱起 送郑书记

为儒多不达,见学请长缨。 马戴 送武陵王将军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魏徵 叙怀

典故
且请吃蛤蜊
  
吃蛤蜊
 
食蛤

相关人物
沈昭略
 
王僧祐


《南史》卷二十一〈王弘列传·(曾孙)王融〉~576~
融躁于名利,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融曰:「物以群分,方以类聚,君长东隅,居然应嗜此族。」其高自标置如此。
典故
上方请剑
  
叱禹
 
尚方请剑
  
折槛英风
 
折槛郎
  
攀槛朱云
 
斩马上方剑
  
断佞臣头
 
朱云剑
 
朱云地下游
  
朱云直言
 
朱云请
 
朱云请剑
 
槛独攀
 
直言旗
  
请剑折槛
 
赐尚方剑

相关人物
张禹
 
朱云(字游)

参考典故
朱阿游


《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列传·朱云〉~292~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閤,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例句

致君期折槛,举职在埋轮。 崔涂 寄舅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李嘉祐 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之二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杜牧 商山富水(一作春)驿(驿本与阳谏议同姓名。因此改为富水驿)

十载丈夫堪耻处,朱云犹掉直言旗。 杜牧 洛中监察病假满送韦楚老拾遗归朝

扬镳随日驭,折槛出云台。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不学朱云能折槛,空羞献纳在丹墀。 耿湋 赠别刘员外长卿

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 邵谒 论政

折槛未为切,沉湘何足悲。 郑谷 蜀江有吊

典故
一曲蒙君赐
 
乞鉴湖
 
湖边贺监
 
知章引去
 
知章请赐
  
贺监湖
 
赐湖唐敕
 
镜上贺老

相关人物
贺知章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列传·贺知章〉~5607~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
典故
吴姬压酒
 
请君看取东流水


《全唐诗》卷一百七十四〈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吴姬压酒劝客尝】【吴姬压酒使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典故
山神请

相关人物
昙邕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昙邕》
(昙邕)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尝于一时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后少时邕见一人著单衣帽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
《新校本史记三家注》列传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閒,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例句

时许山神请,偶逢洞仙博。 王维 燕子龛禅师

《漢語大詞典》:朝请(朝請)
(1). 汉 律,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泛称朝见皇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除 竇婴 门籍,不得入朝请。” 裴駰 集解:“律: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请。”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围子(指上文赐“马前围子二百人”)者,凡朝请,使但止於皇城门外,盖惧小人之疑谤,时多公之得体也。” 清 金人瑞 《赠周直夫》诗:“山中宰相无朝请,天上仙人学隐壶。”
(2).官名。即奉朝请。南史·顾琛传:“ 琛 景平 中为朝请。”参见“ 奉朝请 ”。
《漢語大詞典》:奉朝请(奉朝請)
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汉 代退职大臣、将军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 晋 代以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为奉朝请, 南北朝 设以安置闲散官员, 隋 初罢之,另设朝请大夫、朝请郎,为文散官。汉书·霍光传:“ 光 两女壻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壻外孙皆奉朝请。”东观汉记·邓禹传:“官罢以列侯就第,位特进,奉朝请。”梁书·沈约传:“﹝ 约 ﹞起家奉朝请。”周书·魏玄传:“﹝ 玄 ﹞ 普泰 中,除奉朝请。”
《漢語大詞典》:得请(得請)
犹言所请获准。左传·僖公十年:“ 夷吾 无礼,余得请於帝矣,将以 晋 畀 秦 , 秦 将祀余。” 宋 欧阳修 《思颍诗后序》:“ 皇祐 元年春,予自 广陵 得请来 潁 ,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於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分類:获准
《國語辭典》:有请(有請)  拼音:yǒu qǐng
有人谒见时,请人进来相见的客套话。《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轿子落在国公府门口,长随传了进去。半日,里边道:『有请。』」
《國語辭典》:奏请(奏請)  拼音:zòu qǐng
古代臣子向君王上奏建议、请示。《汉书。卷三四。彭越传》:「吕后令其舍人告越复谋反。廷尉奏请,遂夷越宗族。」《三国演义》第九回:「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
《國語辭典》:请命(請命)  拼音:qǐng mìng
1.请求饶恕己命。《后汉书。卷十三。隗嚣传》:「夫以二子之贤,勒铭两国,犹削迹归愆,请命乞身。」
2.代人请求保全其性命。《书经。汤诰》:「以与尔有众请命。」《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兄弟是为百姓请命的意思,还望老同年大发慈悲。」
3.请示。《仪礼。聘礼》:「几筵既设,摈者出请命。」
4.旧时指请求朝廷任命官职。《新五代史。卷四十一。杂传。卢光稠传》:「求乃自立,请命于梁。」
《國語辭典》:请给(請給)  拼音:qíng jǐ
薪给。《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就本府增添请给,遭遇郡王。」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碧澜妾》:「妾家每岁请给,足可养赡,愿执事终身,为尼以报主恩。」也作「请受」。
分類:薪给俸禄
《國語辭典》:申请(申請)  拼音:shēn qǐng
1.向上级说明理由或提出请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待我申请朝廷,讨个明降,免你死罪。」
2.人民对政府或下级对上级的请求事项。如:「他提出的调职申请,很快就得到上级的批准。」
《國語辭典》:陈请(陳請)  拼音:chén qǐng
1.请愿,陈述衷情。《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皇甫规妻传》:「妻乃轻服诣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唐。吴融〈授孙储秦州节度使制〉:「既闻陈请,须议改移。」
2.应受惩戒的官吏自请处分。
《漢語大詞典》:系虏(係虜)
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繫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一本作“ 係虏 ”。晋书·江统传:“老幼繫虏,丁壮降散。”宋书·索虏传论:“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繫虏。”
(1).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係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然兵连众结,锋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係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新唐书·萧铣传赞:“若 铣 力困计殫,以好言自释於下,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高祖 圣矣哉!”
(2).指俘获的人。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柔远以仁,则还其係虏;赏近以礼,则泽及后昆。”
(3).拘囚,囚系。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拔 吕蒙 於戎行,识 潘濬 於係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呜呼! 思文皇后 之死在行在, 烈皇后 之死在宫中, 永明皇后 之死在係虏。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
《國語辭典》:请缨(請纓)  拼音:qǐng yīng
汉武帝时,南越与汉和亲,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入朝归顺。终军自己请命,愿意接受此任务,必使南越王来朝。典出《汉书。卷六十四下。终军传》。后比喻自请从军。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宋。刘克庄 水调歌头。一卷阴符词:「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分類:请求
《國語辭典》:长缨(長纓)  拼音:cháng yīng
1.长带子。《文选。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二》:「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文选。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
2.比喻达官贵人。《文选。江淹。杂体诗。陆平原》:「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漢語大詞典》:且食蛤蜊
南史·王融传:“﹝ 融 ﹞诣 王僧祐 ,因遇 沈昭略 ,未相识。 昭略 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 融 殊不平,谓曰:‘僕出於 扶桑 ,入於 汤谷 ,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 昭略 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后用以指姑置不问。 宋 虞俦 《雪睛后书怀》诗之二:“咄咄那庸如许事,尊前且食蛤蜊休。”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公子听得这话有些扎耳朵,便端起杯来又饮了一口,道:‘且食蛤蜊。’”
分類:不问
《漢語大詞典》:丹槛折
汉书·朱云传:“上( 汉成帝 )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 云 下, 云 攀殿槛,槛折……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后用为臣子犯死直諫的典实。 唐 杜甫 《闻高常亡》诗:“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
《漢語大詞典》:折槛(折檻)
汉 槐里 令 朱云 朝见 成帝 时,请赐剑以斩佞臣 安昌 侯张禹 。 成帝 大怒,命将 朱云 拉下斩首。 云 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 云 始得免。后修槛时, 成帝 命保留折槛原貌,以表彰直谏之臣。见《汉书·朱云传》。后世殿槛正中一间横槛独不施栏干,谓之折槛,本此。后用为直言谏诤的典故。 唐 李嘉祐 《故燕国相公挽歌》之一:“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元 宇文虚中 《古剑行》:“嶙峋折槛霽天威,将军拜伏姦臣泣。” 清 龚自珍 《癸未十月初七日以言事下狱》诗:“九重容折槛,万死待浮 湘 。”亦作“ 折庭槛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漢語大詞典》:攀槛(攀檻)
见“ 攀朱槛 ”。
《漢語大詞典》:攀朱槛(攀朱檻)
汉 槐里 令 朱云 上书 成帝 ,请赐剑斩佞臣 安昌侯 张禹 。 成帝 大怒,命斩 朱 。 朱云 被拉下殿时抗声不止,攀住殿槛不放,把槛柱也拉断了。经人说情, 朱云 得以不死。后来修槛时, 成帝 命令保留折槛的原样,以表彰 朱云 的直谏。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攀朱槛”为直言进谏的典故。 清 蒲松龄 《过孙给谏芙蓉斋》诗:“圣明无待攀朱槛,痛哭应烦裂白麻。”亦省作“ 攀栏 ”、“ 攀槛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你们乾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攧破了头。” 清 黄遵宪 《京乱补述》诗之五:“裂麻要帝诺,攀槛碎臣头。”
《國語辭典》:斩马剑(斬馬劍)  拼音:zhǎn mǎ jiàn
汉代宫中宝剑,剑利可以斩马,故名。《汉书。卷六七。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太平御览。卷三四二。兵部。剑》:「王莽使武贲以斩马剑挫董忠。」
《國語辭典》:朱云折槛(朱雲折檻)  拼音:zhū yún zhé jiàn
汉代朱云勇于向成帝请斩丞相张禹,成帝使人将他拿下,要定其死罪,他用手攀殿前栏杆致使折断。见《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后比喻直臣冒死进谏。南朝梁。元帝〈忠臣传陈争篇赞〉:「子政铿铿,诚存社稷。朱云折槛,遂其婞直。」
《漢語大詞典》:请剑(請劍)
(1).汉书·朱云传:“ 云 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 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孔子 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餘。’上问:‘谁也?’对曰:‘ 安昌侯 张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 云 下, 云 攀殿槛,槛折。 云 呼曰:‘臣得下从 龙逄 、 比干 游於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后以“请剑”为忠直敢谏,请诛奸佞之典。 明 王世贞 《京山过故王侍御时育宅有感因伸薄酹仍许为其子铭墓》诗:“ 汉 贼不两立,臣死安足辞。唯怜请剑恨,犹鬱盖棺时。” 清 阎尔梅 《黄石斋先生南谪余于珠梅闸送之》诗:“魑魅充朝须请剑,豺狼当道且埋轮。” 清 林昌彝 《章槛词》:“休休休,伊谁请剑斩而头?”
(2).捧剑。旧时皇帝坐朝,有捧剑的侍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王翱 ﹞歷陞 乾清宫 牌子,随朝请剑。”
《漢語大詞典》:贺家湖(賀家湖)
镜湖 的别称。 贺知章 退隐乡里后, 唐玄宗 曾诏赐 镜湖 剡川 一曲,故称。 宋 晁补之 《水龙吟·别吴兴至松江作》词:“一似君恩赐与, 贺家湖 、千峯凝翠。”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会稽 镜湖 之东,地名 东关 ,有 天花寺 。 吕文靖 尝题诗云:‘ 贺家湖 上 天花寺 ,一一轩牕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閒能有几人来?’”亦称“ 贺老湖 ”、“ 贺公湖 ”。 宋 沈辽 《寄陆九》诗:“ 贺老湖 边春水生,野阳浮动北风轻。”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七月望夕观月》词:“ 董相 林荒, 贺公 湖在,俯仰成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