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僧信行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594 【介绍】: 隋僧。魏郡人,俗姓王。少清敏,能随机应对。及长博通经论。出家后,初住相州法藏寺,亲执劳役。文帝开皇初召入京师住真寂寺。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众事诸法》等四十余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王氏。魏郡人。始其母无子。祷于佛。梦神人持送一儿。即有孕。及生姿性特异。四岁路见牛车没泥中。力引挽。破领流血。莫能前行。因悲泪其旁。要待其脱乃去。八岁入庠校。秀慧独发。有书生问曰。汝家何姓。外家复何姓。曰外家孙姓。生偶戏之曰。不姓饭而姓飧。亦有说乎。行应声以为饭除饥。而不除渴。飧则饥渴兼除。是以姓孙。而不姓饭也。其随机诡对。皆此类。每以恭敬精苦。为轻慢懈怠。诸病之药。故凡塔像。必周行礼拜。又于相州法藏寺舍戒。执劳受役。道俗造门诘问者。皆随事直指。莫不悉捐所业。顶戴其言。而师承之也。开皇初奉诏入京。仆射高颖。别立院于真寂寺。以延处之。著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东山所制诸文。合四十馀卷。以传不朽。置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五寺。以裨赞大教。未几疾笃。犹请像入房正观。而卒于化度寺。即十四年之正月四日也。春秋五十有四。越七日。火葬于终南山之鸱鸣阜。收烬骨。得两耳一穴中通之瑞。建塔山麓。逸民河东裴玄證制文以铭其碑。 證本师行出家于化度寺。当行无恙时所著。皆證笔也。行亡而證反俗服。生自制碑。死乃镌勒。今至相寺北岩前。三碑犹存。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信行。姓王氏。魏郡人。其母久而无子。就佛祈诚。梦神擎儿告云。我今持以相与。寤已觉异常日。因即有娠。及行之生也性殊恒准。至年四岁路见牛车没泥牵引。因悲泣不止。要转乃离。或值犊母分离或有侵欺之事。生知平分不憙爱憎。八岁既临。标据清敏懁慧奇拔。尝有书生问曰。尔今何姓。外家何姓。答曰。此王彼孙。生因调曰。何不氏饭乃姓孙。行应声曰。饭能除饥不除渴。孙能饥渴两相除。故氏孙而非饭也。其随机谲对。皆此之类。乃履道弘謶。识悟伦通。博涉经论情理遐举。以时勘教以病验人。蕴独见之明。显高蹈之迹。先旧解义翻对不同。未全声闻兼扬菩萨。而履涉言教附行为功。且如据佛之宗。敬无过习。由见起慢怠即怀厌离。便为边地下贱之因。今虽闻真告心无奉敬。自知药轻病重。理加勤苦竭力治之。所以随远近处。凡有影塔。皆周行礼拜绕旋翘仰。因为来世敬佛之习。用斯一行通例馀业。其克覈详据率如此也。后于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亲执劳役。供诸悲敬礼通道俗。单衣节食挺出时伦。冬夏所拟偏过恒习。故四远英达者皆造门而诘问之。行随事直陈曾无曲指。诸闻信者莫不顶受其言。通舍章疏从其化及。禀为父师之礼也。未拘之以法岁。开皇之初被召入京。仆射高颖。邀延住真寂寺立院处之。乃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山东所制众事诸法。合四十馀卷。援引文据类叙显然。前后望风翕成其聚。又于京师置寺五所。即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等是也。自尔馀寺赞承其度焉。莫不六时礼旋乞食为业。虔慕洁诚如不及也。末病甚。勉力佛堂日别观像。气渐衰弱请像入房。卧视至卒。春秋五十有四。即十四年正月四日也。其月七日于化度寺。送尸终南山鸱鸣之堆。道俗号泣声动京邑。舍身收骨两耳通焉。树塔立碑在于山足。有居士逸民河东裴玄證制文。證本出家住于化度。信行至止固又师之。凡所著述皆委證笔。末从俗服尚绝骄豪。自结徒侣更立科网。返道之宾同所击赞。生自制碑具陈己德。死方镌勒树于塔所。即至相寺北岩之前三碑峙列是也。初信行勃兴异迹。时成致讥。通论所详未须甄别。但奉行剋峭偏薄不伦。至于佛宗亦万衢之一术耳。所著集记并引正文。然其表题立名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语事潜沦。来哲傥详幸知有据。开皇末岁敕断不行。想同箴勖之也。别有本传流世。见费节三宝录。
《國語辭典》:信行  拼音:xìn xìng
1.诚实、有信用。《三国演义》第六五回:「此人素无信行,不肯罢兵,其意必反。」《儒林外史》第五四回:「陈四爷,你还要信行些才好,怎叫我们只管跑!」
2.隋代高僧。(西元540~590)俗姓王,魏郡(今河南省安阳)人。为三阶教的创立者,提倡三阶佛法,劝人对佛教不要分别大小乘都应敬信。励志苦行,并效法华经常不轻菩萨,路上遇人不分男女,悉作礼拜。建立无尽藏院,广行布施,从事社会福利工作。不到几年,便形成三阶教派。著有《三阶位别录集》四卷,《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
《漢語大詞典》: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国语辞典》:信行儿(信行儿)  拼音:xìn xing ér
作为凭證的信物。如:「咱们立个信行儿,免得口说无凭。」
分类:信物
《國語辭典》:三阶(三階)  拼音:sān jiē
1.三层台阶。《管子。君臣上》:「立三阶之上,南面而受要。」唐。尹知章。注:「君之路寝前有三阶。」
2.星官名。为「三台」的别称,参见「三台」条。
《漢語大詞典》:七圣(七聖)
(1).指传说中的 黄帝 、 方明 、 昌寓 、 张若 、 謵朋 、 昆阍 、 滑稽 七人。庄子·徐无鬼:“ 黄帝 将见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为御, 昌寓 驂乘, 张若 、 謵朋 前马, 昆閽 、 滑稽 后车,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庙应诏》诗:“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迴谿互证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 。”
(2).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宪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卫》:“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谓 肃 、 代 、 德 、 顺 、 宪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龟臺九灵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黄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七圣斯严,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
《國語辭典》:看相  拼音:kàn xiàng
1.探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懒龙说罢,先到混堂把身子洗得洁净,再来到船边看相动静。」
2.看中、觊觎。《荡寇志》第一二回:「两处的强人,时常有心看相这几处村庄。」
3.指以观察面貌而断吉凶祸福。如:「他偶尔替人看相。」
4.体面、面子。《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朕恐街市小民认的,看相不好,故来迟也。」
《國語辭典》:念咒  拼音:niàn zhòu
持诵咒语。《三国演义》第九○回:「木鹿大王口中念咒,手摇蒂钟,顷刻之间,狂风大作。」《西游记》第二七回:「手中捻诀,口里念咒,行者就叫:『头疼!头疼!』」也作「念咒」。
《國語辭典》:念咒(唸咒)  拼音:niàn zhòu
持诵咒语。如:「那法师念咒之后,瞬间昏天暗地,天摇地动。」也作「念咒」。
《漢語大詞典》:镇宅(鎮宅)
旧时的一种迷信行为。谓用法术或符箓、器物驱除邪鬼,以安定家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二折:“这口剑曾除了楼上两个妖精,以此掛着镇宅。” 明 杨慎 《墨池琐录》:“ 张东海 名曰能草书,左右缠绕如镇宅符籙。”
《国语辞典》:三阶佛法(三阶佛法)  拼音:sān jiē fó fǎ
佛教典籍。隋信行撰,四卷。三阶教的重要著作。阐述三阶教的教义。本书自宋以后已于中土亡佚,而流传到日本,近世敦煌写卷发现后,才再度为世人重视。
《国语辞典》:三阶教(三阶教)  拼音:sān jiē jiào
隋朝僧人信行禅师所创立的佛教宗派,流行于隋唐二代。三阶教将佛法依时、处、人各分为三阶。时的三阶指佛灭后初五百年为第一阶,次五百年为第二阶,其后为第三阶;处的三阶是净土世界为第一阶,凡圣三乘共住的五浊世界为第二阶,只有凡夫众生所住的五浊世界为第三阶;人的三阶是最利根一乘为第一阶,数利根正见成就的三乘为第二阶,执持颠倒见的众生是第三阶。本宗派即依此立名。三阶教认为斯时、斯处、斯人都是第三阶,不易解脱;其修行主张以苦行、忍辱为主,在路上见人不论男女,一概礼拜,提倡布施,死后林葬。反对礼敬佛像及念阿弥陀佛。与当时佛教理论和修行方法很不协调。隋开皇二十年、武周證圣元年、圣历三年、唐开元十三年都曾诏令禁止该教。终唐之世,遂无所闻。近世敦煌残卷出土,此宗教义始复为世人所知。也称为「普法宗」、「第三阶宗」、「三阶宗」。
信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法行而言,自依圣法而行,谓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谓之信行。信行者为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为利根而成思慧。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
随信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见道位中有利钝之二根,利根名随法行。钝根名随信行。以信他之言教,随而修行故也。俱舍论二十三曰:「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
【三藏法数】
行,即进趣之义。谓钝根之人,凭他生解,依信而行,进趣于道,故名随信行。
【三藏法数】
随信行者,谓此人根钝,凭他所说起信修行,进趣于道也。
钝根名随信行
【三藏法数】
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悟道,故名随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