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战抖(戰抖)  拼音:zhàn dǒu
因惊惧或生病而发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夏作人此时心虚已经到了极点,一看见了,吓得魂不附体,汗如雨下,不觉战抖起来。」
分類:颤抖
《漢語大詞典》:振慄
颤抖。《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痛鬱冒,不知人,迺洒浙恶寒,振慄譫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於是遂斩 庄贾 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下:“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分類:颤抖
《漢語大詞典》:战颤(戰顫)
颤抖。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只有那疏疏密密的枯枝,时时战颤。”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六:“神经质的 赵子龙 愤慨着,失了眠的充着血的眼睛放着异样的光,嘴唇在战颤。”
分類:颤抖
《漢語大詞典》:竦淅
颤抖。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汪澄凭语》:“妻在牀未睡,觉四体竦淅,惊惴呼告其乳媪,媪亦然。”
分類:颤抖
《漢語大詞典》:抖索
颤抖。 峻青 《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想着想着,我的手瑟瑟地抖索起来了。”
分類:颤抖
《國語辭典》:簌簌  拼音:sù sù
1.纷纷坠下的样子。《红楼梦》第八七回:「看了一回,不觉得簌簌泪下。」《老残游记》第八回:「树上残叶簌蔌落地,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也作「簌地」。
2.拟声词。形容细碎不断的声音。《水浒传》第一回:「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
《國語辭典》:索索  拼音:suǒ suǒ
1.内心不安的样子。《易经。震卦。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傅知府还当是一班闹事的人,要哄他出去打,他抵死不敢出去,只是索索的抖。」
2.冷寂萧条的样子。北周。庾信〈拟咏怀诗〉二七首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3.形容风的声音。隋。江总〈贞女峡赋〉:「山苍苍以坠叶,树索索而摇枝。」清。陈维崧 好事近。分手柳花天词:「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國語辭典》:郭索  拼音:guō suǒ
螃蟹走路的样子。汉。扬雄《太玄经。卷二。锐卦》:「蟹之郭索,心不一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处士林逋居于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笔画,善为诗,如『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颇为士大夫所称。」
《國語辭典》:战慄(戰慄)  拼音:zhàn lì
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晋。羊祜 让开府表:「智力不可强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慄,以荣为忧。」《三国演义》第三回:「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慄不能言。」也作「颤慄」。
《國語辭典》:栗栗  拼音:lì lì
1.众多的样子。《诗经。周颂。良耜》:「穫之挃挃,积之栗栗。」
2.恐惧戒慎的样子。《汉书。卷九。元帝纪》:「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懔懔栗栗,若坠若覆。」
《漢語大詞典》:手战(手戰)
(1).徒手搏斗。《淮南子·修务训》:“为此弃干将、鏌邪而以手战,则悖矣。”
(2).谓短兵相接。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迷吾 乃伏兵三百人,夜突 育 营,营中惊坏散走。 育 下马手战,杀十餘人而死。”
(3).亲身作战。 汉 王充 论衡·定贤:“羣臣手战,其犹狗也; 萧何 持重,其犹人也。”
(4).击剑。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5).手颤抖。 唐 杜甫 《元日示宗武》诗:“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湖南起义清方档案》:“ 祖燕 孑身远来,两目昏花,手战不能书缮,又乏代书,字迹芜率。”
《漢語大詞典》:竦竦
(1).高耸貌。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瑟瑟凉海风,竦竦寒山木。” 唐 韩愈 《答张彻》诗:“缘云竹竦竦,失路麻冥冥。”
(2).耸动貌;颤抖貌。 宋 梅尧臣 《送郭功甫还青山》诗:“来何迟迟去何勇,羸马寒童肩竦竦。” 刘半农 《饿》诗:“他真饿了!--饿得他的呼吸,也不平均了;饿得他全身的筋肉,竦竦的发抖!”
《國語辭典》:寒慄  拼音:hán lì
因寒冷或害怕而发抖。《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试一俯瞰,神魂飞荡,毛发森竖,满身生起寒慄来。」
《漢語大詞典》:寒栗
见“ 寒慄 ”。
分類:寒栗
《國語辭典》:战兢兢(戰兢兢)  拼音:zhàn jīng jīng
因害怕而发抖。形容戒慎恐惧的样子。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一折:「他不把话头攀,諕的我毛骨寒,战兢兢把不住台和盏。」《文明小史》第七回:「祇拿得几个道士,战兢兢的跪在地下,却并无一个秀才在内。」
《國語辭典》:寒噤  拼音:hán jìn
因突然受寒或受惊而导致身体颤抖。《西游记》第三三回:「那三藏就在马上打一个寒噤;又一指,又打个寒噤。」《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饶鸿生早已打了两个寒噤,半句话都说不出。」也作「冷禁」、「冷颤」、「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