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清澄(清澂)
亦作“ 清澂 ”。亦作“ 清瀓 ”。
(1).清明,清澈。《楚辞·远游》:“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青衣水:“然秋月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水既清澄,具入功德,佛湼槃后,枯涸无餘。” 清 姚鼐 《杂诗》之五:“氛雾倏清澂,岛岳乃错峙。” 巴金 《秋》四:“两人痴痴地望着下面清澄的湖水。”
(2).审察;省察。楚辞·九章·惜往日:“君念怒而待臣兮,不清澂其然否。” 朱熹 集注:“清澂,犹审察也。”后汉书·黄琼传:“陛下不加清澂,审别真伪,復与忠臣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蹂。”澂,一本作“ 澂 ”。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哀矜庶狱,清澄刑网,则天下幸甚!”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 由 等可疑之状,且当清澄,未宜便举重兵深入应之。”
《漢語大詞典》:思省
省察;考虑。汉书·薛宣传:“思省吏职,求其便安。”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第二表》:“臣自思省,得其端倪。”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臣敢不夙夜思省,进退扬厉。” 清 毛健 《东风第一枝》词:“许多心事,总付与、灯残思省。”
分類:省察考虑
《漢語大詞典》:清徵
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韩非子·十过:“ 师旷 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二:“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 明 夏完淳 《九哀·临清流》:“期美人兮 江 干,奏清徵兮玉阑。”
省察;审察。后汉书·黄琼传:“阶下不加清徵,审别真伪,復与忠臣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糅,所谓抵金玉於砂砾,碎珪璧於泥涂。” 王先谦 集解:“官本考证曰:‘诸本同,徵,当作徵。’ 惠栋 曰:《古文易》曰:‘君子以徵忿窒欲。’ 郑玄 云:‘徵,清也。’左传·襄二十七年云:‘以徵过也。’ 杜预 曰:‘徵,审也。’”徵,一本作“ 澂 ”。参见“ 清澄 ”。
《漢語大詞典》:清澄(清澂)
亦作“ 清澂 ”。亦作“ 清瀓 ”。
(1).清明,清澈。《楚辞·远游》:“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青衣水:“然秋月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水既清澄,具入功德,佛湼槃后,枯涸无餘。” 清 姚鼐 《杂诗》之五:“氛雾倏清澂,岛岳乃错峙。” 巴金 《秋》四:“两人痴痴地望着下面清澄的湖水。”
(2).审察;省察。楚辞·九章·惜往日:“君念怒而待臣兮,不清澂其然否。” 朱熹 集注:“清澂,犹审察也。”后汉书·黄琼传:“陛下不加清澂,审别真伪,復与忠臣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蹂。”澂,一本作“ 澂 ”。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哀矜庶狱,清澄刑网,则天下幸甚!”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 由 等可疑之状,且当清澄,未宜便举重兵深入应之。”
《漢語大詞典》:省录
(1).省察。后汉书·班超传:“故 超 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踰望,三年於今,未蒙省録。”
(2).视察并登记。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録囚徒还” 唐 颜师古 注:“省録之,知其情状有冤滞与不也。”新唐书·虞世南传:“又 山东 淫雨, 江 淮 大水,恐有寃狱枉繫,宜省録纍囚,庶几或当天意。”
(3).记忆;注意。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復省録。” 宋 陆游 《得赵若川书因寄》诗:“老病闭门谁省録,因风时肯问何如。”
《漢語大詞典》:循省
(1).考察。《公羊传·僖公三年》“何以书?记异也” 汉 何休 注:“﹝ 僖公 ﹞飭过求己,循省百官,放佞臣 郭都 等,理寃狱四百餘人。”
(2).检查;省察。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欲致辞为让,则乖伏属之礼;承命苟贪,又非循省之道。”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今臣自循省,一无可取,乃与之同被选擢,比肩并进,岂不玷朝廷之举,为士大夫所羞哉!” 清 龚玉晨 《紫姬小传》卷二:“虽重亲高堂,矜其不逮,夙夜循省,心何不安!”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吾尝纵览本朝入主中夏以来二百餘年之往事,若者为失机,若者为养痈,若者为种祸,若者为激变,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而长慟也。”
《漢語大詞典》:查察
(1).检查。红楼梦第九九回:“便有几处揭报,上司见 贾政 古朴忠厚,也不查察。”《廿载繁华梦》第四回:“关里一个同事,姓 马 的唤做 子良 ,号 竹宾 ,现当关里巡河值日,查察走私。”
(2).犹省察。 鲁迅 《华盖集·补白》:“我们仔细查察自己,不再说诳的时候应该到来了,一到不再自欺欺人的时候,也就是到了看见希望的萌芽的时候。”
(3).调查;观察。昆曲十五贯第四场:“ 况钟 :执法严明,德威并行。倖民苦,查察民情,平生愿,效 包拯 。” 茅盾 《子夜》五:“他只能冒险试用这 屠维岳 ,而且只好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去查察这可爱又可怕的青年人。”
《漢語大詞典》:循察
省察。 晋 夏侯淳 《笙赋》:“若夫缠緜约杀,足使放达者循察;通豫平旷,足使廉规者弃节。”
分類:省察
《漢語大詞典》:自省
自行省察;自我反省。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南朝 齐 萧景先 《遗言》:“此度疾病,异於前后,自省必无起理。” 宋 苏辙 《分司南京到筠州谢表》:“捫必自省,事犹可追。” 清 戴震 《答彭进士允初书》:“情之当也,患其不及而亦勿使之过。未当也,不惟患其过而务自省以救其失。”
《漢語大詞典》:三省
省察三事。论语·学而:“ 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祗悔。” 南朝 梁 江淹 《讨沈攸之尚书符》:“符至之日,幸加三省。” 明谢谠《四喜记·月桂同攀》:“孝名儿乾坤永垂,一日里三省吾身。”
(1).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自 南北朝 至 唐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一:“初,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待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2).借指朝廷决策机构。 清 姚鼐 《送方坳堂解官后将之上江》诗:“三省最迟麾出把,九州独许盖先倾。”
(3).特指我国东北三省。《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红旗飘》:“齐心合力打 日本 ,收回三省救同胞。”
《漢語大詞典》:静思
沉静地思考、省察。荀子·解蔽:“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 宋 梅尧臣 《送李载之殿丞赴海州榷务》诗:“世事静思同转轂,物华催老剧飞梭。” 叶紫 《星》第六章三:“她慢慢地静思了好久好久!”
《漢語大詞典》:耳食
(1).谓不加省察,徒信传闻。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於所闻,见 秦 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司马贞 索隐:“言俗学浅识,举而笑 秦 ,此犹耳食不能知味也。”明史·邹元标传:“论一事当惩前虑后,毋轻试耳食。”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后之学者,不得其精神之所存,而皮相之,耳食之,羣而吠之,以轻、俗、寒、瘦概古人之一生,古之人其心折乎!”
(2).指传闻。 茅盾 《亡命生活》:“从而知道凡写风景之类,可以凭详细之耳食,再加以想象,非必亲身经历。”
分類:传闻省察
《漢語大詞典》:抚己(撫己)
省察自己;自问。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致有鼠雀之牙,抚己多惭,见公甚愧。”
《漢語大詞典》:内照
(1).光照室内;光照内部。 汉 张衡 《西京赋》:“流景内照,引曜日月。”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晨光内照,流景外烻。”
(2).引申指内自省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然 南子 知贤者不为冥冥堕行,而卒不能回光内照,改其淫佚。”
(3).谓姿质清朗。照,明。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少保步陆碑》:“公仪表外明,风神内照。”
《漢語大詞典》:省察
(1).审察;仔细考察。《楚辞·九章·惜往日》:“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史记·吴王濞列传:“陛下多病失志,不能省察。” 宋 苏辙 《论用台谏札子》:“惟陛下留神省察,无忽臣言,则社稷之福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魁制府:“公至营宣諭毕, 勒公 即就逮,合营诉其寃抑,乞公代奏,公毫不省察,故人心涣散,不復为其所用。”
(2).检查;内省。 宋 苏轼 《黄州安国寺记》:“间一二日輒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古人所以既説一个知,又説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 鲁迅 《〈三闲集〉序言》:“其实呢,我自己省察,无论在小说中,在短评中,并无主张将青年来‘杀,杀,杀’的痕迹,也没有怀着这样的心思。”
《漢語大詞典》:体察(體察)
(1).体会省察;体验观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每事有所持循而畏,则其敬也,莫非体察在己实事,见面盎背,临渊履冰。以伪自盖者,能之乎?”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两个人不管彼此如何称呼,都可以使人体察到那种极其深厚的、无比关切的阶级感情。”
(2).实地考核;亲自考察。 元 曹瑞 《留鞋记》第三折:“着我扮做个货郎,挑着这绣鞋儿,体察这一桩事。”京剧《串龙珠》第十二场:“望大人细体察鉴明此冤。”
(3).体贴照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 姚安公 亦不以常媪遇之。余及弟妹皆随之眠食,飢饱寒暑,无一不体察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