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调门(調門)  拼音:diào mén
1.唱歌或说话时音调的高低。如:「说到紧张处,他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调门,尖锐的声音十分刺耳。」
2.论调。指议论事理的态度与观点。如:「他俩常常意见相左,没想到对这件事却是同一个调门。」
《國語辭典》:声腔(聲腔)  拼音:shēng qiāng
一些有渊源关系的剧种所共同具有的腔调,其中包括唱法、演唱形式、乐器和伴奏方法等因素。如昆腔、梆子腔、海盐腔等。
分類:声腔唱腔
《漢語大詞典》:曲腔
唱腔。 元 杨暹 《刘行道》第一折:“我则听的语言勤,曲腔真,梦回明月歌声近。”
分類:曲腔唱腔
《國語辭典》:行腔  拼音:xíng qiāng
戏曲表演时,虽曲调有固定的格律,但演员会依唱词、四声调值、及个人对曲谱的体会来处理唱腔,称为「行腔」。
《國語辭典》:尖儿(尖兒)  拼音:jiān ér
1.东西细小尖锐的末端。《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就从衣襟底下忒楞楞跳出一把背儿厚,刃儿薄,尖儿长,靶儿短,……的缠钢折铁雁翎倭刀来。」
2.称东西或人里头最好的为「尖儿」。《红楼梦》第三九回:「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咱们这儿头把交椅,数东关里住的晚香玉,那是个尖儿。」
《国语辞典》:滚白(滚白)  拼音:gǔn bái
一种偏重说白的唱腔形式。参见「滚调」条。
《國語辭典》:花腔  拼音:huā qiāng
1.歌曲或戏曲中,将基本唱腔以转折或颤音的唱法所表现的方式,称为「花腔」。
2.比喻花言巧语,耍心机。如:「老王作事一向中规中矩,不吹嘘,也不耍花腔。」
《漢語大詞典》:花腔鼓
鼓框上绘有花纹的鼓。《水浒传》第三五回:“只见两边红白旗摇,震地花腔鼓擂。”亦称“ 花腔令鼓 ”。红楼梦第五四回:“忙命人取了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给女先儿击着。”亦省称“ 花腔 ”。《再生缘》第六回:“本帅敌楼亲掠阵,与将军,花腔大击助威风。”
分類:花纹
《國語辭典》:马调(馬調)  拼音:mǎ diào
一种苏州弹词唱腔流派。为清同治年间马如飞所创。其腔调质朴、爽利,韵味深长,可大段叙事,一气呵成,而叠句式的唱腔亦为其特色之一。对后来弹词唱腔的发展影响很大,不少流派的唱腔即从其衍变而成。
分類:同治唱腔
《國語辭典》:马吊(馬吊)  拼音:mǎ diào
一种赌具。共四十张,分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四门。因其局有四门,如马之有四足,故称为「马吊」。现在的纸牌类、麻雀牌或即由此演化。也作「马吊」。
《國語辭典》:板儿(板兒)  拼音:bǎn ér
1.拍板。明。汤显祖《紫箫记》第六出:「一要调儿记得远,二要板儿落得稳,三要声儿唱得满。」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三出:「唇底罢吹箫,笛儿丢,笙儿坏,板儿掠。」
2.劣质的铜钱。明。董谷《碧里杂存。卷上。板儿》:「吾乡自国初至弘治已来,皆行好钱,每白金一分准铜钱七枚无以异也,但拣择太甚以青色者为上,正德丁丑余始游京师,初至,见交易者皆称钱为板儿,怪而问焉,则所使者低恶之钱,以二折一,但取如数而不视善否。」
《國語辭典》:板眼  拼音:bǎn yǎn
1.传统剧曲中的节拍。在每一小节中以鼓板敲击的强拍为「板」;以签敲鼓按拍的次强拍和弱拍为「眼」。《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他说完了这段科白,又按著板眼拍那个鼓。」
2.比喻条理、层次。如:「他做事很有板眼。」
3.比喻办法、主意。如:「他这人就是板眼多。」
4.比喻关键的地方。如:「你说的都在板眼上,批评得也很对。」
《漢語大詞典》:腔拍
唱腔节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扮唱不知何词,腔拍恢诡。”
分類:唱腔节奏
《漢語大詞典》:水磨腔
指昆山腔。昆山腔节奏舒缓,唱腔宛转细腻,故称。 明 沈宠绥 《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我 吴 自 魏良辅 为崑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闢,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邇逊为独步。”
《國語辭典》:西皮  拼音:xī pí
传统戏曲的腔调。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拍子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摇板等。
《國語辭典》:帮腔(幫腔)  拼音:bāng qiāng
1.戏曲、曲艺唱腔中的一种演唱形式,即指当台上有人在主唱时,许多人在台后和著唱。
2.附和别人做事或发言。也作「帮喘」。
《國語辭典》:导板(導板)  拼音:dǎo bǎn
一种戏曲唱腔中的特定板式。由散板或原板的上句演变而来,曲调高扬,节奏伸展。常在慢板前面,具有引子或叫板的性质,成为戏曲的先导部分,如平剧中的西皮导板和二黄导板。此外,尚用在不同板式的转换,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功用,如晋剧的倒板、秦腔的二倒板。也作「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