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奸臣  拼音:jiān chén
奸诈阴险的臣子。《水浒传》第六四回:「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谗佞专权。」也作「奸臣」。
《國語辭典》:奸臣(姦臣)  拼音:jiān chén
奸诈阴险的臣子。《管子。七臣七主》:「官无邪吏,朝无奸臣。」《文选。曹囧。六代论》:「委天下之重于凡夫之手,托废立之命于奸臣之口。」也作「奸臣」。
《国语辞典》:不忠  拼音:bù zhōng
不忠诚、不忠心。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诲之过。」《三国演义》第五三回:「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國語辭典》:二心  拼音:èr xīn
1.异心、不忠实。《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周无有二心。」《三国演义》第九回:「今将军若此,是天赐也,肃岂敢有二心?」
2.注意力分散、不专心。《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漢語大詞典》:浇浮(澆浮)
(1).犹浇薄。指社会风气浮薄。 南朝 齐武帝 《吉凶条制诏》:“三季浇浮,旧章陵替。” 唐 李庆余 《行路难》诗:“世事浇浮后,艰难向此生。” 元 陈孚 《安南即事》诗:“下俗浇浮甚,中华礼乐无。”明史·周洪谟传:“士风浇浮,请復 洪武 中学规。”
(2).浮薄不忠厚的人。旧唐书·隐逸传·王友贞:“朕方崇奬廉退,惩抑浇浮。”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陛下悬爵位,本待贤良,今命浇浮,恐非惩劝。”金史·章宗纪二:“ 蛮都 浇浮人也,升之可乎?与其任浇浮,孰若用淳厚。”
《國語辭典》:奸贼(奸賊)  拼音:jiān zéi
危害国家或团体的人。《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若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刳其心肝而食之。」
《漢語大詞典》:奸逆(姦逆)
指叛逆不忠的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周书·贺拔胜传:“将军首举义兵,共除姦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他( 唐太宗 )使 高士廉 等撰《氏族志》,收集全国士族家谱,依据史书,辨别真假,考正世系,推进忠贤,贬退奸逆,分清高低,定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
《國語辭典》:贰心(貳心)  拼音:èr xīn
不忠之心、谋叛之心。《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朝而归者,皆有贰心。」
《國語辭典》:怀贰(懷貳)  拼音:huái èr
不忠贞,有谋反的企图。《南齐书。卷二三。褚渊传》:「沈攸之事起,袁粲怀贰,太祖召渊谋议。」
分類:贰心不忠
《漢語大詞典》:奸孽(姦孼)
亦作“奸孽”。 谓奸邪不忠的人。晋书·王敦传:“事不获已,今輒进军,同讨姦孼,愿陛下深垂省察,速斩 隗 首,则众望厌服,皇祚復隆。” 清 恽敬 《张皋文墓志铭》:“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
分類:奸邪不忠
《国语辞典》:不贞(不贞)  拼音:bù zhēn
不忠、不坚守节操。如:「夫妻若有一方不贞,将会严重伤害婚姻关系。」
《漢語大詞典》:逾阙(逾闕)
亦作“踰闕”。 越过宫门。谓不忠于朝廷。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悉斩送 弥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愿陛下原其踰闕之愆,采其毫毛之善,使得国恩,保全终始矣。”
《漢語大詞典》:亡国大夫(亡國大夫)
礼记·射义:“賁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餘皆入。” 孔颖达 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史记·淮阴侯列传:“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邹韬奋 《从心坎里》:“这种精神和‘亡国大夫’的奴性正是立于相反的两极端。”
《国语辞典》:逆臣贼子(逆臣贼子)  拼音:nì chén zéi zǐ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也作「逆子贼臣」。
《国语辞典》:逆子贼臣(逆子贼臣)  拼音:nì zǐ zéi chén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降魔变文》:「唯有逆子贼臣,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也作「逆臣贼子」。
《国语辞典》:乱臣逆子(乱臣逆子)  拼音:luàn chén nì zǐ
违叛国君与父命,不忠不孝的人。《三国志。卷二○。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乐陵王茂传》:「近汉氏淮南、阜陵,皆为乱臣逆子。」也作「乱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