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庭  拼音:bù tíng
1.不朝于王庭,指背叛的诸侯不来朝贡。《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晋。杜预。注:「下之事上皆成礼于庭中。」也作「不亭」。
2.不直。也作「不亭」、「弗庭」。
《國語辭典》:狂悖  拼音:kuáng bèi
放诞而违背人情事理。《国语。周语下》:「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之度。」《三国志。卷二九。方技传。管辂传》:「辂曰:『与死人语,何所畏邪?』舅大怒,谓辂狂悖。」
《漢語大詞典》:逆节(逆節)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是时 僕固怀恩 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
(2).指违背伦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沈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國語辭典》:决裂(決裂)  拼音:jué liè
1.分割。《战国策。秦策三》:「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史记。卷七九。范睢蔡泽列传。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
2.破裂。如:「感情决裂」、「由于谈判不成,两国的关系正式决裂。」
3.坚决肯定。《朱子语类。卷六。仁义礼智等名义》:「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也。」《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十三妹听了,登时两道蛾眉一竖说:『不信你就讲这等决裂的话。』」
4.决定。《醒世恒言。卷五。大树坡义虎送亲》:「女儿年纪长成了,把他担误,不是个常法。你也该与勤亲家那边讨个决裂。」
《國語辭典》:决绝(決絕)  拼音:jué jué
1.截断消灭。《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虏知罪当夷灭,……一举而决绝之矣。」
2.坚决断绝。《红楼梦》第五二回:「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他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
3.永别。唐。杜甫〈前出塞〉诗九首之四:「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心。」
4.坚决肯定。《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说得决绝,叔父未必不依允。」
《國語辭典》:反逆  拼音:fǎn nì
1.相反。《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2.叛逆、谋反。《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晁错》:「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
3.颠簸。宋。苏轼 问养生:「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
《國語辭典》:乱逆(亂逆)  拼音:luàn nì
国家、社会纷乱不安。《三国演义》第三回:「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
分類:叛乱叛逆
《漢語大詞典》:荒颣(荒纇)
指草莽寇盗或叛逆。 唐 韩愈 《董府君墓志铭》:“太师之平 汴州 ,年考益高,挈持维纲,锄削荒纇,纳之大和而已。”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朝廷并包海外,荒纇萌生,削逆育顺,以劝来者。”
《漢語大詞典》:勃逆
叛逆。勃,通“ 悖 ”。 唐 窦忻 《刘元尚墓志》:“北庭使 刘涣 躬行勃逆,委公斩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楚帝 闻此语,怕(拍)陛大嗔:‘勃逆小人,何由可耐。’”
分類:叛逆
《漢語大詞典》:怫戾
叛逆;反常。新唐书·韦皋传:“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 杨笃生 《新湖南》:“入其塾,则諢笑之声謞謞然;适其野,则气息怫戾,容色愁惨。”
分類:叛逆反常
《漢語大詞典》:枭悖(梟悖)
犹叛逆。北史·李平传:“ 冀州 刺史 京兆王 愉 反於 信都 ,以 平 为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行 冀州 以讨之。 宣武 临 式乾殿 劳遣 平 ,因曰:‘何图今日,言及斯事!’歔欷流涕。 平 对曰:‘ 愉 天迷其心,构此梟悖。’”
分類:叛逆
《國語辭典》:逆旅  拼音:nì lǚ
旅馆、客舍。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國語辭典》:不顺(不順)  拼音:bù shùn
1.不服、不从。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女心里憎恶娘亲近,娘爱的女不顺,娘爱的郎君个个村,女爱的却无银。」
2.不平整。如:「领子绉绉的不顺。」
3.不正常、不如意。如:「呼吸不顺」。《红楼梦》第三四回:「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得连畜牲不如。」
《漢語大詞典》:无将(無將)
(1).原谓勿存叛逆簒弑之心。《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陆德明 释文:“无将,如字……或子匠反,非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 裴駰 集解引 臣瓒 曰:“将,谓逆乱也。”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无将之戒,深著 鲁 经;不道之诛,难逃於 汉 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及 谓 贬, 綬 又当制,即草词云:‘无将之戒,旧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
(2).多反其意而用之,谓心存谋逆为“无将”。晋书·刘聪载记:“然后下官为殿下露表其罪,殿下与太宰拘太弟所与交通者考问之,穷其事原,主上必以无将之罪罪之。”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废后王氏:“皇后 王氏 ,天命不佑,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公羊传》曰:‘君亲无将,将而诛焉。’盖接上文。将,弑君之辞也。 唐明皇 废 王后 詔云:‘见无将之心。’……如何道来?后人用此字往往不安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言官论人:“﹝ 杨御史 ﹞乃云‘生前曾拜’,以实其无将之罪,更谬之甚者。”
分類:意而叛逆
《國語辭典》:凶逆  拼音:xiōng nì
1.凶狠忤逆。《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三国。魏。曹丕《典论。奸谗》:「皆近取乎骨肉之间,以成其凶逆。」
2.凶狠暴逆之人。《后汉书。卷二十六。伏湛传》:「臣隆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厄,授命不顾。」《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
《漢語大詞典》:伐叛
讨伐叛逆。 晋 刘琨 《劝进表》:“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 唐 杜甫 《归梦》诗:“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