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不明道理
不近道理
人功道理
没做道理处
没个道理
分类词汇
学问
义理
贞观
事体
微妙
玄妙
理道
分晓
名堂
说道
《国语辞典》:不明道理  拼音:bù míng dào lǐ
对事情当有的原则条理不清楚。可用以谦称自己所知有限,亦可用来责人愚昧无知。如:「你怎么可以如此不明道理?做出这种事来?」
《漢語大詞典》: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王保正 ,你好不近道理!偌大一隻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高级汉语词典》:人功道理
人情事理
《國語辭典》:没做道理处(沒做道理處)  拼音:méi zuò dào lǐ chù
不知如何是好。《水浒传》第三五回:「宋江听了,心中疑影,没做道理处。寻思了半晌,只等天晚,别了社长,便奔归家。」也作「没做理会处」。
《高级汉语词典》:没个道理
没有办法
《國語辭典》:学问(學問)  拼音:xué wèn
1.求学所得的知识。《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无奈他虽有这一肚子学问,五河人总不许他开口。」《红楼梦》第七九回:「奶奶不知道,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誇呢。」
2.学与问。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求其放心》:「夫仁与义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3.道理。如:「这件事看似简单,但里面的学问可大了。」《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國語辭典》:义理(義理)  拼音:yì lǐ
1.微言大义之理。如:「清末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相互为用。」
2.道德公理。《淮南子。泰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
3.内容、意义。《西游记》第二回:「流字门中,是甚义理?」
《國語辭典》:贞观(貞觀)  拼音:zhēn guàn
1.唐朝太宗的年号(西元627~649)。
2.宋朝西夏崇宗的年号(西元1102~1114)。
《國語辭典》:事体(事體)  拼音:shì tǐ
1.事情的体统。《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练达事体,明解朝章。」《西游记》第二五回:「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骂,白口咀咒,枉赖了我们也。」
2.事情。《儒林外史》第五○回:「问道:『凤四哥,事体怎么样了?』」《老残游记》第五回:「他父亲已到衙门里头求师爷去了,吴氏便知事体不好,立刻叫人把三班头儿请来。」
《國語辭典》:微妙  拼音:wéi miào
用意幽深而超乎寻常。《老子》第一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识。」《孟子注疏》汉。赵岐。题辞:「儒家惟有孟子闳远微妙,缊奥难见。」
《國語辭典》:玄妙  拼音:xuán miào
幽深微妙的境界。唐。孟浩然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诗:「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隐娘辈其机玄妙,鬼神莫窥。」
《漢語大詞典》:理道
(1).道理;理法。 汉 徐干 中论·修本:“人心莫不有理道,至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己,或用乎人。”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三年四月:“今陛下还宫已数日,将士直突呼叫,入至殿门,诚为不知理道。” 严复 《论世变之亟》:“ 中国 理道与西法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
(2).理政之道。 唐 韩偓 《朝退书怀》诗:“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鏐:“﹝ 钱鏐 ﹞迨於晚岁,方爱人下士,留心理道,数十年间,时甚归美。”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开元 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3).指文章的义理。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文士轻薄不顾理道,有甚害义者。” 明 李东阳 《送毕验封充淮府册封副使》诗序:“文学足以考据理道,才略足以酬应事变。”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 陈公 ﹞为古文学,得於 桐城 姚姬传 先生;扶植理道,宽朴博雅。”
《國語辭典》:分晓(分曉)  拼音:fēn xiǎo
1.清晰、明白。如:「事理分晓」。
2.事情的底细或结果。如:「案情终获分晓。」
3.道理。如:「没分晓」。
4.天将明。唐。樊晦 燕巢赋:「形如聚粒,霁光分晓,出虚窦以双飞。」
《國語辭典》:名堂  拼音:míng táng
1.事物的名称。如:「名堂真多。」
2.手段、花样。如:「你在搞什么名堂?」
3.成就、结果。如:「今天跟他讨论了一天,也没讨论出个名堂来。」
《國語辭典》:说道(說道)  拼音:shuō dào
1.说、谈。唐。白居易 登郢州白雪楼诗:「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2.讲说正道。《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