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洞豁
(1).深广。 唐 吕令问 《府庭双石榴赋》:“公府洞豁,羣木罗生。”
(2).旷达。 清 曾国藩 《黄仙峤前辈诗序》:“ 松滋 黄仙嶠 先生,质直而洞豁,泊然声利之外。”
(3).透彻理解。 陈三立 《崝庐述哀诗》之五:“埋石鐫短章,洞豁生死理。”
《國語辭典》:古奥(古奧)  拼音:gǔ ào
古老深奥,不易理解。如:「《尚书》文字古奥,一般读者往往需要白话注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如是我闻四》:「其事不见后汉书,然文句古奥,字画浑朴,断非后人所依托。」
《國語辭典》:神话(神話)  拼音:shén huà
1.关于天地的初创、神灵的奇迹,以及说明风俗习惯、仪礼和信仰的起源与意义的故事。多为先民对古代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富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清。徐珂《清稗类钞。会党类。天地会》:「传言天地会之起因者,颇近神话。」
2.荒诞无稽之谈。如:「你在说甚么神话!别做梦了!」
《漢語大詞典》:禅话(禪話)
佛教禅宗常通过问答方式来测验对禅理的理解程度,这种问答语句叫作机锋语,也就是“禪话”。大多数用各种比喻来表达。语言形式用散句,也有用诗句的。红楼梦第九一回:“ 寳玉 豁然开朗,笑道:‘……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説过几句禪话,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
《漢語大詞典》:深喻
深切理解。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篤信,而叹其説之无以易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案》:“吾师为难,非特 仪 所深喻,即南方诸君,亦所共谅。”
分類:深切理解
《漢語大詞典》:解领(解領)
理解领悟。 唐 李白 《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诗:“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王琦 注:“解领,解悟也。”
分類:理解领悟
《漢語大詞典》:索解人
指能够理解意义的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谢安 年少时,请 阮光禄 道《白马论》。为论以示 谢 ,于时 谢 不即解 阮 语,重相咨尽,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索解人不得:“索解人三字本连,与能言人一例,谓求解其义也。今用作求一能解之人不可得意,非。”
《國語辭典》:消化  拼音:xiāo huà
1.食物在体内经过种种变化成为身体能够利用物质的过程。《红楼梦》第四九回:「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
2.化除。《周书。卷二三。苏绰传》:「嗜欲之性,潜以消化。」
3.比喻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如:「读书要能理解消化,切忌囫囵吞枣。」
4.商品的售出。如:「这东西市场反应很好,消化得很快。」
《漢語大詞典》:天知道
表示难以理解或无法分辨。 闻一多 《死水·大鼓师》诗:“若要问到咱们自己的歌,天知道,我真说不出的心慌!”
分類:理解分辨
《漢語大詞典》:知丘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 名 丘 ,作春秋,后世遂以“知丘”为对作者及其作品深为理解的典故。 唐 白居易 《哭刘尚书梦得》诗之一:“杯酒英雄君与 操 ,文章微婉我知 丘 。” 宋 徐铉 《和张先辈见寄》之二:“两首新诗千里道,感君情分独知 丘 。”
《漢語大詞典》:奥深
深奥。高深不易理解。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尚书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而又词源奥深,机用周敏,授之以詔而益辨,扣之以疑而益明。”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盖理与术穷极造化,该括天人,而奥深或远於人道。”
《國語辭典》:费解(費解)  拼音:fèi jiě
很难解释或了解。如:「这事费解得很。」
《漢語大詞典》:论解(論解)
(1).论说和解释。后汉书·延笃传:“ 篤 论解经传,多所駮正,后儒 服虔 等以为折中。” 梁启超 《改用太阳历法议》:“其有以忤俗骇民为疑者,吾将别著论解之。”
(2).谓据理申辩使之解脱(罪责)。宋史·曾肇传:“諫官 陈瓘 、给事中 龚原 以言得罪,无敢救, 肇 极力论解。”
(3).处理解决。《元典章·刑部十五·听讼》:“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係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论解,免使妨废农务,烦紊官司。”
《漢語大詞典》:博喻
(1).谓对各种知识能广泛而深入地理解。《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孔颖达 疏:“博喻,广晓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者,前能广解,后乃可为人作师也。”
(2).广泛地运用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 慎到 析密理之巧, 韩非 著博喻之富。” 周振甫 注:“韩非子《内外储》《说林》,多举事例作喻。” 清 王晫 《快说续纪序》:“广引博喻,错襍无端。”
《漢語大詞典》:识透(識透)
看穿;理解透彻。镜花缘第十六回:“人若识透此义,那争名夺利之心固然一时不能打断,倘诸事略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许多烦恼。” 叶圣陶 《倪焕之》四:“一眼不眨地看着他们,似乎要识透他们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