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送卷头(送卷頭)
科举考试中一种舞弊行为。 清 代参加殿试的进士,抄录预拟策首的文句,送交有关阅卷大臣,以图赏识,并俾便识别,谓之“送卷头”,以诗送览者称“送诗篇”。 清 赵翼 簷曝杂记·殿试送卷头:“殿试前,有才之士例须奔竞,以所拟对策首三十餘行,先缮写送诸公之门。卷内有当切题处固不能预拟,而颂圣数语则不拘何题皆可通用也。谓之‘送卷头’。延揽者即以是默识之。”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转眼復试朝考已过,紧接着殿试……怎奈老爷是个走方步的人,凡那些送字样子、送诗篇儿这些门路皆不晓得去作;自己又年届五旬,那殿试卷子作的虽然议论恢宏,写的却不能精神饱满,因此点了一个三甲。”
《漢語大詞典》:小传胪(小傳臚)
科举时代,殿试后宣读皇帝诏书和登第进士名次,叫传胪。 清 制,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殿试后,阅卷大臣列甲第名次,进呈钦定,于二十四日先拆前十卷,按名引见,叫小传胪。参阅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传胪
《国语辞典》:三元及第  拼音:sān yuán jí dì
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均考中第一名,称为「三元及第」。
《国语辞典》:进士出身(进士出身)  拼音:jìn shì chū shēn
明、清之制,通过殿试而名列二甲的举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为同进士出身。
《国语辞典》:进士及第(进士及第)  拼音:jìn shì jí dì
明、清之制,通过殿试的举子即可取得进士称号。殿试分三甲,一甲仅三名,赐进士及第。
《国语辞典》:登上甲  拼音:dēng shàng jiǎ
上甲,科举考试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登上甲」指中进士。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饮御酒插宫花,那其间占鳌头,占鳌头登上甲。」
《国语辞典》:大殿选(大殿选)  拼音:dà diàn xuǎn
殿试,皇帝亲自点选的考试。《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举人之称不一。」
《漢語大詞典》:会武宴(會武宴)
行科举制度时,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公宴。明史·李钺传:“中府官之有会武宴,犹礼部之有恩荣宴也。”
《漢語大詞典》:大魁天下
谓科举考试殿试得居首选,即中状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毕 ( 毕秋帆 )中庚辰进士, 李 ( 李桂官 )为购素册界乌丝,劝习殿试卷子,果大魁天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种德》:“﹝ 石琢堂 ﹞是年登贤书,至庚戌岁遂大魁天下。”
《漢語大詞典》:驾牌(駕牌)
即金榜。旧时用以公告殿试录取名单。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索元》:“你瞧这驾牌上,钦点状元 岭 南 柳梦梅 ,年二十七岁,身中材,面白色。”
《漢語大詞典》:京解之才
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老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漢語大詞典》:京报连登黄甲(京報連登黄甲)
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儒林外史第三回:“﹝报帖﹞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 范 讳 进 高中 广东 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國語辭典》:金榜题名(金榜題名)  拼音:jīn bǎng tí míng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单。金榜题名指考试被录取,名登金榜之上。《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旬日之间,金榜题名,已登三甲进士。」明。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宅结亲》:「这姻缘不俗,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也作「金榜挂名」。
《國語辭典》:连中三元(連中三元)  拼音:lián zhòng sān yuán
1.三元,指解元、会元、状元,分别为科举制度下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连中三元」指接连在乡试、会试与殿试中考取第一名。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二三出:「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2.比喻接连获胜。如:「在益智问答比赛中,我连中三元,博得满堂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