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水仙子
(1).曲牌名。常见者有二,均为北曲。一属双调;另一属黄钟宫,又名《古水仙子》
(2). 南宋 时 西湖 游船上歌舞妓的通称。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西湖游幸:“歌妓舞鬟,严妆自衒,以待招呼者,谓之‘水仙子’。”
(3).蝌蚪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蝌蚪
《國語辭典》:杨贵妃(楊貴妃)  拼音:yáng guì fēi
唐代玄宗的宠妃。参见「杨玉环」条。
《漢語大詞典》:踏顿(踏頓)
亦作“ 蹋顿 ”。 谓歌舞时以足击地打节拍。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薄暮须臾,灯船毕集,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蹋顿波心,自 聚宝门 水关,至通 济门 水关,喧闐达旦。”
分類:歌舞节拍
《漢語大詞典》:巫音
巫觋歌舞时用的音乐。吕氏春秋·侈乐:“ 楚 之衰也,作为巫音。” 明 杨慎 《续百一诗》之一:“ 齐 庭陈大吕, 荆国 起巫音。”
《漢語大詞典》:跳歌
(1).跳跃歌唱。《文选·左思〈魏都赋〉》“或明发而嬥歌” 张载 注引 三国 魏 何晏 曰:“ 巴 子謳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
(2). 彝 白 等族人民的一种集体性传统歌舞。逢节日喜庆举行,十余人到数百人不等,以笛子、三弦月琴、芦笙等伴奏。跳时围成一圆圈,动作以腿部变化为主,激烈粗犷。边舞边唱对歌。古称蹋歌,也称打歌、跳乐。“阿细跳月”即属“跳歌”的一种。
《國語辭典》:转踏(轉踏)  拼音:zhuǎn tà
一种流行于宋代的歌舞。表演形式由宋代说唱技艺发展而来,以一诗一词歌咏一事或分咏多事,边歌边舞,演前有勾队词,后有放队词。为元代剧曲的先导。也称为「传踏」。
《漢語大詞典》:赵讴(趙謳)
(1).指 赵 地的歌女。 汉 时 郑 赵 两地妇女多以歌舞为业,故称。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中者鸣竽调瑟, 郑 儛 赵 謳。”
(2).指 赵 津歌。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 江 南进 荆 艳,《河激》献 赵 謳。”参见“ 赵津歌 ”。
《漢語大詞典》:赵津歌(趙津歌)
赵简子 欲南渡击 楚 ,至期,津吏醉卧不能渡, 简子 欲杀之。津吏息女 娟 恳之,代父操楫,至中流,唱《河激》之歌。 简子 大悦,将使人祝祓,以为夫人, 娟 乃再拜而辞。 简子 归,乃立 娟 为夫人。见 汉 刘向 列女传·赵津女娟。后遂称 娟 所唱《河激》之歌为“赵津歌”。 北周 庾信 《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诗:“虽同 燕 市泣,犹听 赵 津歌。”
《漢語大詞典》:歌舟
供歌舞宴乐用的游船。 宋 邵雍 《过温寄巩县宰吴秘丞》诗:“风软玉溪腾醉骑,花繁石窟漾歌舟。”
《漢語大詞典》:伎家
指以歌舞或出卖色相为职业的女子。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 唐 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故伎家故事,文人间亦著之篇章。”
《漢語大詞典》:伎工
在宫廷中供奉的歌舞艺人。隋书·礼仪志二:“礼用玉币,有燎,不设金石之乐,选伎工端洁善謳咏者,使歌《云汉》诗於坛南。”
《漢語大詞典》:破拍
乐曲名。 唐 宋 大曲的第三段。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 唐 王建 《宫词》之五三:“忽觉管絃先破拍,急翻罗袖不教知。”
《漢語大詞典》:莽式
满 族歌舞名。 清 吴振臣 《宁古塔记略》:“ 满洲 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於新岁或喜庆之时。上於太庙中用男莽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本朝岁暮将祭享,选内大臣打莽式,例演习於礼曹,其气象发扬蹈厉,盖公廷万舞之变态也。王公贵戚,於新正竞引之以相戏乐,其态婉孌柔媚,或令妇女为之,此又莽式之一变耳。”
分類:歌舞
《漢語大詞典》:扭秧歌
跳秧歌舞。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他的方法也真多,路上拾个敌人扔的汽油弹空壳,咚咚一敲,领着乘务员扭秧歌。”亦用以喻忽左忽右地前进。 柯原 《小吉普车》诗:“公路弯又弯,吉普开得好,左右扭秧歌,飞机打不着!”参见“ 秧歌 ”。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种流行于北方农村间的踏歌。以数人装扮各种人物,踩高蹻而踊歌,或为合唱,或相应答以表演各类故事。后泛称田间工作者所唱的歌。
2.书名。张爱玲著。长篇小说。描写中国大陆共产党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國語辭典》:五奴  拼音:wǔ nú
五为「乌龟」中「乌」的谐音。五奴本指鬻妻为妓者,后借指妓院中的龟奴。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将皇城叩,索共那五奴虔婆出头。」元。杨讷《刘行首》第二折:「则听的虔婆教,五奴教,怎不受神仙教!」
分類:歌舞
《漢語大詞典》:西施山
相传为 西施 教习歌舞处。在 浙江 绍兴 城外。一名 土城 。 明 袁宏道 《西施山》诗:“ 西施山 ,一片土,不惜金作城,贮此如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