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灼然  拼音:zhuó rán
明白、清楚。《书经。吕刑》汉。孔安国。传:「灼然彰著四方,故天下之士无不惟德之勤。」晋。刘寔〈崇让论〉:「推让之风行,则贤与不肖灼然殊矣。」
《國語辭典》:鸿沟(鴻溝)  拼音:hóng gōu
1.河川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为楚汉分界处。
2.比喻界限分明。如:「判若鸿沟」。
《國語辭典》:昭著  拼音:zhāo zhù
1.明白、显著。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五。鳌拜》:「迨后罪状昭著,而列圣犹曲加轸念,叠沛恩施。」
2.彰显、明示。《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臣诚乐昭著新德,光之罔极。」
《國語辭典》:炳然  拼音:bǐng rán
清楚、显然可见的样子。《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决断孤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
《國語辭典》:明见(明見)  拼音:míng jiàn
高明的见解。《老残游记》第二○回:「许大磕头,说:『大老爷明见!开恩!』」
《國語辭典》:光昭  拼音:guāng zhāo
1.照耀。汉。曹操〈秋胡行〉:「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昭诗》:「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
2.彰明显扬,发扬光大。《左传。隐公三年》:「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虽光昭于曩载,将税驾于此年。」
《漢語大詞典》:知章
谓能看清事物的明显迹象。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钦若元辅,体微知章。”参见“ 知微知彰 ”。
《國語辭典》:知微知彰  拼音:zhī wéi zhī zhāng
能洞悉事物萌发之初的徵兆,并能预知其后来发展的显著结果。《易经。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南朝梁。元帝〈法宝联璧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貔如虎。」也作「知章知微」、「知微知章」。
《國語辭典》:较然(較然)  拼音:jiào rán
明显、显著。《史记。卷八六。刺客传。曹沬等传。太史公曰》:「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國語辭典》:宣明  拼音:xuān míng
1.明显、光耀。《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
2.阐扬、宣扬。《汉书。卷九。元帝纪》:「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万姓。」《文选。左思。魏都赋》:「于前则宣明显阳,顺德崇礼。」
3.公布明示。《荀子。正论》:「上宣明,则下治辨矣。」
《國語辭典》:明法  拼音:míng fǎ
1.申明法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参见「明法审令」条。
2.自然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明的法令。《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韩安国》:「今大王列在诸侯,訹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
《國語辭典》:显然(顯然)  拼音:xiǎn rán
1.明白易见。《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
2.公开。《国语。吴语》:「寡君句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
《國語辭典》:明暗  拼音:míng àn
物体因受光、不受光而有亮面和暗面,由于明暗的感觉才造成视觉上的立体感。如:「这屋子的采光不错,明暗适中。」
《國語辭典》:醒眼  拼音:xǐng yǎn
1.清醒的眼睛,比喻头脑清醒。宋。杨万里 初夏诗:「提壶醒眼看人醉,布谷催农不自耕。」
2.鲜明而引人注目。如:「这套鲜艳的衣服,真是醒眼。」也作「醒目」。
《國語辭典》:明理  拼音:míng lǐ
通达事理,懂道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门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國語辭典》:明鉴(明鑑)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新唐书。卷一二二。列传。魏元忠》:「夫明鉴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國語辭典》:明鉴(明鑒)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