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时名(時名)
指当时的声名或声望。 唐 韩愈 《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况时名年辈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众望。”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 清 周亮工 《悼元御兼怀仲侍》诗:“看尽飞鳶惊往事,好乘欵段谢时名。”
《漢語大詞典》:正始
(1).正其始。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刘良 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国语·周语下“故名曰黄鐘” 三国 吴 韦昭 注:“黄鐘初九,六律之首,故六律正色为黄鐘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 清 方苞 《读〈行露〉》:“此害义伤教不近於人情,而可列正始之风,以为教於闺门、乡党、邦国与?”
(2).合乎礼仪、法则之始。《穀梁传·定公元年》:“ 昭公 之终,非正终也; 定 之始,非正始也。”《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法春秋之正始,体大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卢 骆 王 杨 ,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同沿 陈 隋 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3). 三国 魏 齐王 芳 的年号。当时玄风渐兴,士大夫唯 老 庄 是宗,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当时诗人 嵇康 、 阮籍 等的诗,称为“正始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采縟於 正始 ,力柔於 建安 。” 五代 齐己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诗之一:“ 贾岛 存 正始 , 王维 留格言。” 吴梅 《信阳题〈何大复集〉》诗:“ 正始 流风沫,奇才吾道光。”参见“ 正始体 ”。
《國語辭典》:正始体(正始體)  拼音:zhèng shǐ tǐ
流行于三国魏正始年间,以嵇康、阮籍等人为代表的诗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國語辭典》:时行(時行)  拼音:shí xíng
1.待时而行。《易经。坤卦。文言曰》:「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2.时下流行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馀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
3.及时而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大火昏正,桑梓繁庑,大雨时行。」
4.时病中带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者,古代称为「时行」。
《國語辭典》:时政(時政)  拼音:shí zhèng
1.因时施政的原则。《左传。文公六年》:「不告闰朔,弃时政也。」
2.当时的政令。《后汉书。卷四七。班超等传。论曰》:「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
《國語辭典》:过时(過時)  拼音:guò shí
1.过气的时尚,陈旧而不合时宜。如:「他穿了一套过时的西装。」
2.过了时间。如:「速食店为确保品质,食物过时即行丢弃。」《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一》:「诸郡县灾伤,过时而不申,或申不以实,及按治官不以时检踏,皆罪之。」
《漢語大詞典》:时情(時情)
(1).世情。魏书·阉官传·封津:“ 津 少长官闈,给事左右,善候时情,号为机悟。” 唐 陆龟蒙 《杂兴》诗:“时情重不见,却忆菖蒲花。” 宋 陈师道 《晦日》诗:“人老时情薄,春深花意微。”
(2).当时的舆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承天大志:“时情咸谓书成必有异擢,争求入局。”
《國語辭典》:时贤(時賢)  拼音:shí xián
当时的贤俊。《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七四。前凉录。索紞传》:「游学京师,交结时贤。」也称为「时彦」。
《漢語大詞典》:南徐
(1).古代州名。 东晋 侨置 徐州 於 京口城 , 南朝 宋 改称 南徐 ,即今 江苏省 镇江市 。历 齐 梁 陈 ,至 隋 开皇 年间废。宋书·州郡志一:“ 武帝 永初 二年,加 徐州 曰 南徐 ,而 淮北 但曰 徐 。 文帝 元嘉 八年,更以 江北 为 南兗州 , 江南 为 南徐州 ,治 京口 。” 唐 王昌龄 《客广陵》诗:“楼头 广陵 近,九月在 南徐 。” 清 吴伟业 《赠冯讷生进士教授云中》诗:“忆昔扁舟醉 石头 ,别来几梦 南徐 客。”
(2).亦称“ 南路徐 ”。指 南朝 梁 徐君蒨 。 君蒨 与当时的 鱼弘 皆以豪华奢侈著称。南史·徐羡之传:“﹝ 徐君蒨 ﹞为 梁 湘东王 镇西諮议参军。颇好声色,侍妾数十,皆佩金翠……有时载伎肆意游行, 荆楚 山川,靡不毕践。朋从游好,莫得见之。时 襄阳 鱼弘 亦以豪侈称,於是府中謡曰:‘北路 鱼 ,南路 徐 。’” 宋 苏轼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诗之一:“此夜新声闻《北里》,他年故事纪 南徐 。”
《國語辭典》:时论(時論)  拼音:shí lùn
当时的舆论。唐。白居易〈牛僧孺监察御史制〉:「访诸时论,宜当朝选。」
《漢語大詞典》:若时(若時)
(1).此时,现在。《公羊传·定公四年》:“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
(2).那时,当时。《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
《國語辭典》:史书(史書)  拼音:shǐ shū
1.记载历史的书籍。《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卑弁在史书上看过,说这地方水草肥饶。」也称为「史册」。
2.汉代史官所习用的字体,即隶书。《汉书。卷九。元帝纪。赞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
《漢語大詞典》:邹枚(鄒枚)
汉 邹阳 、 枚乘 的并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 梁王 与 邹 、 枚 、 司马相如 之徒极游于其上。”两人皆以才辩著名当时。后因以“邹枚”借指富于才辩之士。 唐 王维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侍从有 邹 枚 ,琼筵就水开。” 宋 张孝祥 《西江月》词:“坐中宾客尽 邹 枚 ,盛事它年应记。” 清 周亮工 《戊子上元独坐旧雨堂感怀》诗之二:“莫向 梁园 怀盛事, 邹 枚 词赋更谁存。”
《國語辭典》:行时(行時)  拼音:xíng shí
名望、权势重于一时。《野叟曝言》第一八回:「那两位是房里老师,那两位是班中头役,都是极行时的,不可轻慢了他。」
分類:时行当时
《國語辭典》:时宜(時宜)  拼音:shí yí
当时的需要。《汉书。卷一一。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背古,不合时宜。」《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后来还亏了一位文案老爷,广有才学,通达时宜,居然能领略制台的意思,分开众人。」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简称 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中央直辖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华北平原 北端,当 东北 和 华北 等地区联系的枢纽。古代称 蓟 , 春秋 、 战国 时为 燕 国都。 秦 汉 为 右北平郡 地, 晋 隋 为 北平郡 地, 唐 属 河北道 。 辽 以为陪都,改称 南京 ,亦称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称 中都 。 元 称 大都 。 明 清 称 京师 ,通称 北京 。 民国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建为首都,改设 北京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