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香盘(香盤)
(1).焚香用具。宋史·仪卫志二:“鸡冠二人,紫衣,分执金灌器、唾壶,女冠二人,紫衣,执香炉、香盘,分左右以次奉引。” 明 无名氏 《精忠记·班师》:“向者将军来时,我等顶香盘,运粮草,簞食壶浆,以迎王师。”
(2).女子发髻的美称。 明谢谠《四喜记·坚持白操》:“宫妆旧样难再覩,香盘翠綰都虚,一任蓬鬆如乱芜。”
《漢語大詞典》:垂髻
发髻下垂。古代儿童头发的样式。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卷一:“朕时年八岁,垂髻侍侧。”
《漢語大詞典》:角髻
古代童稚的发髻。状如牛角。 晋 葛洪 神仙传·刘安:“言未竟,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綵,色如桃花。”
《漢語大詞典》:髻盘(髻盤)
形容发髻绕旋如盘。 元 曾瑞 《蝶恋花·闺怨》套曲:“云堆髻盘,釵横凤冠,这憔悴除他来缓。”
分類:发髻
《漢語大詞典》:罗髻(羅髻)
盘状发髻。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荼蘼洞》:“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蕤浸玉醅。”
分類:发髻
《漢語大詞典》:垂髾
(1).燕尾形的发髻。文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刘良 注:“髾,髻也。”
(2).指燕尾形的衣尾。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扬袘戍削,蜚襳垂髾。” 李善 注:“ 司马彪 曰:‘襳,袿饰也;髾,燕尾也。’ 善 曰:襳与燕尾,皆妇人袿衣之饰也。”
分類:燕尾发髻
《國語辭典》:旗头(旗頭)  拼音:qí tóu
1.旗帜的顶端。唐。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诗:「搜山闪闪旗头远,出树斑斑豹尾长。」
2.掌旗的人。《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志四》:「旗头三人,枪手五人,弓箭手二十人。」
3.旗人妇女的发髻,称为「旗头」。
《國語辭典》:插戴  拼音:chā dài
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择了吉日,彼此来往通了婚书,又落了插戴。」
《國語辭典》:插定  拼音:chā dìng
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金瓶梅》第四二回:「他家既先来与咱家孩子送节,咱少不得也买礼过去,与他家长姐送节,就权为插定一般,庶不差了礼数。」《儒林外史》第三○回:「下了插定,择三日内过门。」
《漢語大詞典》:玉鬟
美丽的发髻。借指美女。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外谪》:“怀金黛,想玉鬟,旧时风味尚依然。”
《漢語大詞典》:珠髻
饰以珠络的发髻。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蛮:“妇人食乳酪,肥白,跣足;青布为衫裳,联贯珂贝珠络之,髻垂於后,有夫者分两髻。” 元 张宪 《次铁笛道人韵》:“玉环双凤叫,珠髻九龙盘。”
分類:发髻
《漢語大詞典》:盘头(盤頭)
(1).盘问;查问。南史·王莹传:“ 实 从兄来郡,就求告。 实 与铜钱五十万,不听於郡及道散用。从兄密於郡市货,还都求利。及去郡数十里, 实 乃知,命追之。呼从兄上岸盘头,令卒与杖,搏颊乞原,劣得免。”
(2).盘卷头发而成的发髻。《醒世姻缘传》第二回:“﹝ 杨太医 ﹞看着旁边侍候的一个盘头丫头説道:‘你寻本书来,待我看一看脉。’”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不化你东,不化你西,只化你盘头大闺女。”
(3).包头。《水浒传》第四回:“都执杖叉棍棒,尽使手巾盘头,一齐打入僧堂来。”
(4).指顶端卷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头带斜角方巾,手持盘头拄拐。”
(5).织机上的织轴,盘绕经线成卷状,俗称“盘头”。 陆文夫 《荣誉》:“这个盘头是上一个星期上机的,就是说她第三季度已经出了两疋次布。”
《國語辭典》:峨髻  拼音:é jì
高髻。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金翘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
分類:发髻
《國語辭典》:插钗(插釵)  拼音:chā chāi
1.以钗插于发中。唐。王维 扶南曲歌词五首之五:「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
2.古代男女相亲时,如男方中意,则以钗插于冠髻中,表示同意婚事。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嫁娶》:「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元。乔吉《两世姻缘》第四折:「不索你插钗下财纳采,有甚消不的你展脚伸腰两拜。」
《國語辭典》:头髻(頭髻)  拼音:tóu jì
挽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三国演义》第六六回:「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
《漢語大詞典》:长鬟(長鬟)
高而环形的发髻。 唐 刘禹锡 《采菱行》:“长鬟弱袂动参差,釵影釧文浮荡漾。”
分類:环形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