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鬌紒
犹发髻。礼记·杂记下“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首” 汉 郑玄 注:“既笄之后去之,犹若女有鬌紒也。” 孔颖达 疏:“谓既笄之后,寻常在家燕居则去其笄而鬈首,谓分髮为鬌紒也。”
分類:发髻
《漢語大詞典》:发紒(髮紒)
即发髻。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命妇皆服髮紒进见。”参见“ 髮髻 ”。
分類:发髻
《國語辭典》:发髻(髮髻)  拼音:fǎ jì
一种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的发式。
《國語辭典》:金钗(金釵)  拼音:jīn chāi
1.古代妇女的首饰,以金制成,状似簪,尾端分叉为二股,可用来固定发型。唐。陈鸿《长恨传》:「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命戴步摇,垂金珰。」
2.代指侍妾。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春情无限,金钗肯与梳头。」
《國語辭典》:云鬟(雲鬟)  拼音:yún huán
盘捲如云的秀发。唐。杜甫 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明。陈与郊《昭君出塞》:「(生唱)看你云鬟敛怨辞仙仗。(白)宫恩虏信势不两全。」
《國語辭典》:双鬟(雙鬟)  拼音:shuāng huán
旧时女童于头的两侧梳双发髻,因此以双鬟作为女童的代称。唐。白居易〈续古诗〉一○首之五:「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清。吴梅临江仙。短衣羸马边尘紧〉词:「新词琢就付双鬟。紫箫声里,但看六朝山。」
《國語辭典》:束发(束髮)  拼音:shù fǎ
1.将头发束起来。
2.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汉书。卷一○○。叙传下》:「儿生亹亹,束发修学,偕列名臣,从政辅治。」
3.绑头发的饰品。《聊斋志异。卷一一。晚霞》:「鱼须金束发,上嵌夜光珠。」
《國語辭典》:螺髻  拼音:luó jì
1.螺形的发髻。《水浒传》第四二回:「只见是两个青衣螺髻女童,齐齐躬身,只打个个稽首。」也称为「螺丝髻」。
2.形容峰峦的形状。宋。辛弃疾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张岱〈岱志〉:「及至黄河舟次,七百里而遥矣,然犹及见岱之螺髻焉。」
《國語辭典》:蟠龙(蟠龍)  拼音:pán lóng
盘曲回旋的龙。《尚书大传。卷一下。虞夏传》:「蟠龙贲信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國語辭典》:云髻(雲髻)  拼音:yún jì
女子盘捲如云的发髻。《文选。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脩眉联娟。」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髻堆鸦。」
《漢語大詞典》:拥髻(擁髻)
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旧题 汉 伶玄 《赵飞燕外传》《伶玄自叙》:“ 通德 占袖,顾眎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 宋 苏轼 《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之二:“遥知 通德 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 明 徐渭 《燕子楼》诗:“昨泪几行因拥髻,当年一顾本倾城。”
分類:捧持发髻
《國語辭典》:小鬟  拼音:xiǎo huán
婢女。宋。梅尧臣〈听文都知吹箫〉诗:「欲买小鬟试教之,教坊供奉谁知者。」
《漢語大詞典》:宝髻(寶髻)
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 唐 王勃 《登高台》诗:“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宝髻瑶簪,严妆巧,天然緑媚红深。”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外谪》:“云笼宝髻凭谁掠,月覷纱窗只自眠。”《花月痕》第三回:“玲瓏宝髻重盘云,百合衣香隔坐闻。”
分類:妇女发髻
《漢語大詞典》:高髻
高绾之发髻。《后汉书·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分類:发髻
《漢語大詞典》:颓云(穨雲)
1.柔软的云。亦以喻指女子松柔的发髻。 唐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玄女以明月为珠,素女以穨云作髻。”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抛却鸳衾兜凤舄,髻子穨云乍綰。”
2.坠落的云。参见“ 穨云駃雨 ”。
《漢語大詞典》:颓云駃雨(穨雲駃雨)
犹言崩云快雨。谓云层崩坠,大雨倾盆而下。太平广记卷九七引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从谏:“忽一日,穨云駃雨,霆击石傍大檀。”
分類:云层而下
《漢語大詞典》:绿鬟
乌黑发亮的发髻。泛指妇女美丽的头发。 唐 白居易 《闺妇》诗:“斜凭绣牀愁不动,红綃带缓緑鬟低。” 宋 苏轼 《浣溪沙·春情》词:“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緑鬟倾?” 清 陈维嵩 《解语花·咏美人捧茶和王元美韵》词:“乳花银蕊,烟裊上,緑鬟千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