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裹头(裹頭)
(1).裹扎头巾;包头。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 唐 韩愈 《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 , 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 ,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
(2).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仇兆鳌 注:“《二仪实録》:‘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 周武帝 裁为襆头。 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 唐 杜荀鹤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3).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旧唐书·韦嗣立传:“凡是封户,不胜侵扰,或输物多索裹头,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叹,远近共知。”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头,谓行槖齎裹以自资者,今谓答头。裹,古卧翻。”太平广记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参军 崔进思 ,恃郎中 孙尚容 之力,充纲入都,送五千贯,每贯取三百文裹头,百姓怨叹,号天哭地。”
(4).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漢語大詞典》:盘头(盤頭)
(1).盘问;查问。南史·王莹传:“ 实 从兄来郡,就求告。 实 与铜钱五十万,不听於郡及道散用。从兄密於郡市货,还都求利。及去郡数十里, 实 乃知,命追之。呼从兄上岸盘头,令卒与杖,搏颊乞原,劣得免。”
(2).盘卷头发而成的发髻。《醒世姻缘传》第二回:“﹝ 杨太医 ﹞看着旁边侍候的一个盘头丫头説道:‘你寻本书来,待我看一看脉。’”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不化你东,不化你西,只化你盘头大闺女。”
(3).包头。《水浒传》第四回:“都执杖叉棍棒,尽使手巾盘头,一齐打入僧堂来。”
(4).指顶端卷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头带斜角方巾,手持盘头拄拐。”
(5).织机上的织轴,盘绕经线成卷状,俗称“盘头”。 陆文夫 《荣誉》:“这个盘头是上一个星期上机的,就是说她第三季度已经出了两疋次布。”
《漢語大詞典》:顺风(順風)
(1).顺着风向。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唐 韩偓 《失鹤》诗:“碧落顺风初得志,故巢因雨却闻腥。” 管桦 《女民警》:“因为顺风,车像长了翅膀一般飞驰。”
(2).指与行进方向一致的风。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南康神惠庙碑》:“王顾曰:‘今日风色何如?’对曰:‘顺风也。’”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先大夫言:小车俗名二把手,遇顺风,有以布为帆者。”
(3).比喻顺从风俗;顺应时尚。《楚辞·刘向〈九叹·惜贤〉》:“默顺风以偃仰兮,尚由由而进之。” 王逸 注:“言己欲寂默不语,以顺风俗,随众俛仰而不敢毁誉,然尚犹豫不肯进也。”后汉书·方术传序:“ 汉 自 武帝 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虽復 陆贾 籍甚, 张释 傅会, 杜钦 文辨, 楼护 脣舌,頡頏万乘之阶,抵嘘公卿之席,并顺风以託势,莫能逆波而泝洄矣。”
(4).顺势,趁便。明史·陈邦彦传:“会日暮, 子壮 不能辨旗帜,疑皆敌舟也,阵动。大兵顺风追击,遂大溃。” 陈衍 《辽诗纪事·刘元英》:“ 薛大训 《神仙通鑑》:﹝ 刘元英 ﹞素喜性命之説,钦崇 黄 老 之教。一日,忽有道人来謁, 海蟾 乃邀坐堂上待以宾礼,问其氏族名字,俱不对,但自称 正阳子 , 海蟾 顺风请益。”
(5).比喻顺利、平安。亦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愿。儒林外史第二回:“你亲家自从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当下与 子安 又谈了些别话, 子安 便説了一声‘顺风’,作别上岸去了。”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五场:“公子多多保重,一路顺风!”
(6). 宋 时的一种包头软巾。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
《漢語大詞典》:白帽
(1).即白纱帽。宋书·明帝纪:“坐定, 休仁 呼主衣白帽代之,令备羽仪。”参见“ 白纱帽 ”。
(2).白色帽子。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白帽,采薇青云端。”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正伸以予往南陵见寄兼惠新酝早蟹》:“入门得寄诗,欲览整白帽。”
(3).白布帽。旧时丧服。俗称白包头。南史·梁安成康王秀传:“及薨, 四川 人裂裳为白帽哀哭以迎送之。”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 商君 车裂而 秦 人不怜, 武侯 则巷祭路哭,白帽成俗。”
(4).指 回 民。回族戴白包帽,故称。 清 黄遵宪 《乌之珠歌》:“黄巾甫平白帽扰,战马每岁从周旋。”
(5).现代医务、饮食等行业的工作帽。 沈从文 《三三》:“坐了一会儿,出来了一个穿白袍戴白帽、装扮古怪的女人。”《新民晚报》1983.12.11:“别看这水饺摊是简陋的披棚,走进去一看,在工作的社员个个头戴白帽,身穿白服,桌净地洁。”
《漢語大詞典》:白纱帽(白紗帽)
白纱制的高顶帽。自 晋 至 南朝 梁 皇帝平时所戴。梁书·侯景传:“ 景 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隋书·礼仪志六:“﹝ 梁 天监 八年﹞帝改去还皆乘輦,服白纱帽。”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八:“ 萧道成 既诛 苍梧王 , 王敬则 手取白纱帽加 道成 首,令即位……盖 晋 、 宋 、 齐 、 梁 以来,惟人君得著白纱帽。家有 范琼 画 梁武帝 本,亦着白纱帽也。”
分類:平时帝王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秃巾
谓光着头不包头巾。后汉书·孔融传:“又 融 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李贤 注:“谓不加幘。”
分類:包头
《漢語大詞典》:拂云堆(拂雲堆)
古地名。在今 内蒙古 包头 西北。 唐 时 朔方军 北与 突厥 以 河 为界, 河 北岸有 拂云堆 神祠, 突厥 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 既定 漠北 ,于 河 北筑中、东、西三 受降城 以固守。 中受降城 即在 拂云堆 ,故 拂云堆 又为 中受降城 的别称。 唐 李益 《拂云堆》诗:“ 汉 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 拂云堆 。” 金 元好问 《醉中送陈季渊》诗:“ 陇 头地寒无草芽, 拂云堆 边春更晚。” 清 纳兰性德 《沁园春》词:“ 碎叶城 荒, 拂云堆 远,雕外寒烟惨不开。”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漢語大詞典》:帩头(帩頭)
古代男子包头发的纱巾。即帕头。《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少年见 罗敷 ,脱帽着帩头。”宋书·五行志一:“ 太元 中,人不復著帩头。头者,元首;帩者,令髮不垂,助元首为仪饰者也。” 唐 段成式 《嘲飞卿》诗之四:“见説自能裁袙腹,不知谁更著帩头。”
《漢語大詞典》:包头(包頭)
(1).头巾,包头的布。《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可怜 寿儿 从不曾出门,今日事在无奈,只得把包头齐眉兜了,锁上大门,随众人望 杭州府 来。”《天雨花》第十二回:“夫人忙与展去血痕,用包头扎了。”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另一个是二十馀岁的妇人,面色粗黑,头上扎一块青布包头,似是从乡下逃荒出来的样子。”
(2).借指包着头巾的战士。《太平天囯歌谣·牵驴带马当包头》:“牵驴带马当包头,吃穿二字不用愁。”
(3).戏曲术语。戏曲中旦行脚色头部化装的总称,包括贴片子、勒网子、梳头、上头面等。
(4).戏曲术语。旦行脚色头部饰物的总称。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当下戏子吃了饭,一个个装扮起来,都是簇新的包头,极新鲜的褶子。”
(5).戏曲术语。借指旦脚演员。 清 蕊珠旧史 《京尘杂录·梦华琐簿》:“俗呼旦角曰包头。盖昔年俱戴网子,故曰包头。”
《漢語大詞典》:套头(套頭)
(1).即套包。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脖项上搭上套头,皮面上带上揜眼,怎发付这一千斤铁磨桿。”
(2).指包头巾、缠头布。 沙汀 《磁力》:“有一半人戴制帽,其余的是毡窝,瓜皮帽,乃至缠着黑色白色的套头。”
谓陈陈相因的固定格式。 胡适 《〈水浒续集两种〉序》:“这种平话的套头还可以考见百十五回本之古。”
《漢語大詞典》:仓头(倉頭)
汉 代对奴仆的称呼。 汉 时奴仆以深青色布包头,故称。仓,通“ 苍 ”。汉书·萧望之传:“ 仲翁 ( 王仲翁 )出入从仓头庐儿。” 颜师古 注:“皆官府之给贱役者也。”北齐书·张亮传:“﹝ 尒朱兆 ﹞窜於穷山,令 亮 及仓头 陈山提 斩己首降,皆不忍。”资治通鉴·汉宣帝地节三年:“﹝ 霍云 ﹞当朝请,数称病私出……使仓头奴上朝謁。”
《漢語大詞典》:袱子
(1).古代妇女的覆头巾。尔雅·释器“妇人之褘谓之縭” 清 郝懿行 义疏:“ 登州 妇人络头用首帕,其女子嫁时以絳巾覆首,谓之袱子。”
(2).泛指包头巾。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在回家的路上, 张三爹 走在头挽白袱子的人的后面,大骂年轻人。”
(3).用以披盖、遮裹的巾幅。红楼梦第五三回:“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氊子,设着大红彩綉‘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这个当儿,屋里早有僕妇们捧着个金漆盘儿,搭着个大红袱子。” 梅兰芳 《看日本歌舞伎剧团的演出》:“蛇的脸谱,只是原来的粉脸上勾出两个獠牙和眼窝眉子……披一件金线龟背锦的袱子,这就简单而又富有特点地完成了蛇的扮相。”
《漢語大詞典》:襆头(襆頭)
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黄头军(黄頭軍)
以黄帕包头的军队。新唐书·杨行密传:“又并 盱眙 、 曲溪 二屯,籍其士为‘黄头军’,以 李神福 为左右黄头都尉,兵鋭甚。”新唐书·王式传:“ 忠武 戍卒服短后褐,以黄冒首,南方号曰‘黄头军’,天下鋭卒也。”
分類:包头军队
《漢語大詞典》:素帻(素幘)
白色包头巾。古代用于凶、丧事。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王者征伐所以必皮弁素幘何?伐者凶事,素服示有悽愴也。”后汉书·礼仪志下:“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