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重印  拼音:chóng yìn
重新印刷。如:「这本书是海内孤本,十分珍贵,出版社准备重印。」
《漢語大詞典》:一版
(1).见“ 一板 ”。
(2).书籍排印一次为一版,一版还可包括多次印刷。
《漢語大詞典》:一板
(1).亦作“ 一版 ”。谓书之一页。朱子语类卷十:“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朱子语类卷一○九:“只看实録头一版便见。”
(2).音乐节奏中的一拍。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他活了这样大年纪,从不曾照今日这等按着三眼一板的説过话。”《品花宝鉴》第四一回:“你真不会唱,何以其中的深微奥妙都知道,且人偶然唱错了一板,你总听得出来的。”
分類:音乐节
《國語辭典》:印发(印發)  拼音:yìn fā
印刷发行。如:「为了促销商品,他印发传单以招徕顾客。」
《國語辭典》:图版(圖版)  拼音:tú bǎn
一种描有图形,以铜、锌等金属制成的印刷版。主要用于印制照相图片、插图或表格。
《國語辭典》:手印  拼音:shǒu yìn
纹印。指纹人各不同,因此供状、契据等文件上多须捺指纹以示承认或负责。《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今朝随你写休书,搬去妆奁莫要怨,手印缝中七个字:『永不相逢不见面』。」《老残游记》第一九回:「你想,乡下挑水的几时见过两只大元宝呢?自然欢欢喜喜的打了手印。」也称为「手模」。
《漢語大詞典》:绣梓(繡梓)
亦作“綉梓”。 精美的刻版印刷。古代书版以梓木为上,故称。 元 史弼 《景行录》:“予寸怀如春风,愿与天下共,故绣梓以广其传。”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因记 景定 中公取二 陵 、 坡 、 谷 四家之诗,分门编类,绣梓流传,名之曰《四诗类苑》。” 鲁迅 《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 中国 先前刻木一细,便曰‘绣梓’,是可以作这译语的。”
《国语辞典》:反白  拼音:fǎn bái
1.印刷时将黑字、线条或图案翻成黑色底,成为白字或白色的线条、图案,称为「反白」。
2.电脑萤幕的高亮度显示区,称为「反白」。
《國語辭典》:监印(監印)  拼音:jiān yìn
职官名。掌管印信的官员。《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差,然后印之。」
《國語辭典》:发雕(髮雕)  拼音:fǎ diāo
用以造型及定型的美发用品。如:「她用了不少发雕来固定发型。」
《國語辭典》:水印  拼音:shuǐ yìn
1.物体被水渗入后留下的痕迹。如:「这张黑纸上有块小小的水印。」
2.一种印在纸上或衣料上,具有防伪作用的图案。如:「新台币百元钞票上的梅花水印,是辨伪的重要依据。」
3.旧时商店的印章。
《國語辭典》:活字  拼音:huó zì
印刷上所使用的字模。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所发明,刻铸单个文字或符号,排版时可以自由组合,反覆使用。旧时多以胶泥、木头、铜、铅等材料铸成,今则多以铅、锑、锡合金等代替。
《漢語大詞典》:宋版
指 宋 代雕板印刷的书本。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六:“书贵 宋 版者,点画无讹,鎸刻精好。 宋 版有肥瘦两种。肥者学 颜 ,瘦者学 欧 。行欵疎密,任意不一,而字势皆生动。”参见“ 宋本 ”。
《國語辭典》:宋本  拼音:sòng běn
宋代刊刻的书籍。分为官刊、家刻、坊刻三种,字体精美,校刊亦极精良。
《漢語大詞典》:印手
印刷工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清 朝已少有此种套板佳书,将来怕也未必再有此刻工和印手。”
分類:印刷工人
《國語辭典》:灶马(灶馬)  拼音:zào mǎ
1.动物名。一种昆虫。体裸出,无翅,缺听觉。头小,触角呈丝状,甚长。背驼起,故俗称「灰骆驼」。后肢强大,善跳跃。常栖阴湿地,夜间多集灶旁,故称为「灶马」。也称为「灶鸡」。
2.绘印的灶神像。平时贴于灶上,至过年前,与祭品一同焚化。
《漢語大詞典》:雕板
在木板上雕刻图文,作为印刷之底版。 清 姚鼐 《孙渊如观察万卷装图》诗:“自兴雕板易钞胥,市册虽多乱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