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内国(内國)
中原之国。隋书·东夷传·靺鞨:“臣等僻处一方,道路悠远,闻内国有圣人,故来朝拜。”
分類:中原之国
《國語辭典》:华甸(華甸)  拼音:huá diàn
精华荟聚的地方。多用以指京都。南朝宋。鲍照〈侍宴覆舟山诗〉二首之一:「明晖烁神都,丽气冠华甸。」《宋书。卷五。文帝本纪》:「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衿带江山,表里华甸。」
《漢語大詞典》:巴渝舞
古代 巴 渝 地区民间武舞。 周 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 高祖 为 汉王 ,发 夷 人还伐 三秦 。 秦 地既定,乃遣还 巴中 ……俗喜歌舞, 高祖 观之,曰:‘此 武王 伐 紂 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魏 晋 后 王粲 、 傅玄 等人人有拟作。自 汉 至 唐 ,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 魏 更名“昭武舞”, 晋 更名“宣武舞”, 梁 恢复原称。 隋文帝 曾以非正典罢之。 唐 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 陆龟蒙 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
《漢語大詞典》:咸夏
函夏。指中原,全国。《宋书·索虏传》:“区区 齐 晋 ,尚能克胜强 楚 ,以致一匡,况 大魏 以沙漠之突骑,兼咸夏之劲卒哉。”参见“ 函夏 ”。
分類:中原全国
《國語辭典》:函夏  拼音:hán xià
中国。《晋书。卷三一。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群黎欣戴,函夏同庆。」
分類:全国
《漢語大詞典》:紫舌
形容语言不同于中原。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於是龙光之地,日浴之乡,紫舌 黄支 ,头飞鼻饮,自西至南,无不思服。”《隋书·炀帝纪下》:“提封所渐, 细柳 盘桃之外,声教爰暨,紫舌 黄枝 之域。”
分類:中原
《國語辭典》:底火  拼音:dǐ huǒ
1.增添燃料以前炉灶中原有的火,称为「底火」。
2.枪弹或炮弹底部的发火装置,是装著雷汞的铜帽,受撞针撞击时,就引起发射药的燃烧,称为「底火」。
《漢語大詞典》:胡客
来自 胡 地的客人;旅居中原的胡人。 汉 贾谊 新书·匈奴:“令此时大具召 胡 客,饗 胡 使。” 宋 杨亿 《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扈从宸游因成纪事》诗:“聊用夸胡客,还闻讋 鬼方 。”
《漢語大詞典》:板升
蒙语“房舍”之意。源于汉语。 明 朝后期中原的汉族兵民迁徙到 俺答汗 统治的 土默特 地区,在那里修筑房舍,开垦荒地,建立村落,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向 俺答汗 等领主交纳租税。当地蒙古族将这些房舍、村落和汉族百姓称为“板升”。后亦泛指土木建筑的房舍、城堡及周围的园田。 明 末, 后金 与 明 交接地带汉人建立的村舍也被称作“板升”。明史·鞑靼传:“时 富 ( 丘富 )等在敌,招集亡命,居 丰州 ,筑城自卫,搆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板升,华言屋也。”
《漢語大詞典》:边夏(邊夏)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唐 张秀明 《对旄人奏散判》:“边夏不杂,声未动於禁靺;风霜有典,罪已彰於惠文。”
《漢語大詞典》:内藩
指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魏书·氐传:“ 玄 上表请比内藩,许之。”
《漢語大詞典》:衽发(衽髮)
犹言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亦指沦为夷狄。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傅相生日癸亥》词:“ 江 左惟公,争些子、吾其衽髮。”
《漢語大詞典》:虏子(虜子)
古 蜀 人对中原人的贬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今 蜀 人谓中原人为虏子, 东坡 诗‘久客厌虏饌’是也。因目北人仕 蜀 者为‘虏官’。”
《漢語大詞典》:畿夏
古指以京畿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后汉书·朱浮传》:“旧事,策试博士,必广求详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 李贤 注:“畿,王畿;夏,华夏也。”
《漢語大詞典》:内原
指中原地区。《隋书·音乐志下》:“ 金陵 建社,朝士南奔,帝则皇规,粲然更备,与内原隔絶,三百年於兹矣。”
《國語辭典》:用夏变夷(用夏變夷)  拼音:yòng xià biàn yí
以诸夏的文化影响外族。《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