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四教  拼音:sì jiào
1.孔子四大教育要目: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诗、书、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3.妇德、妇言、妇容、妇幼。《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而其妃后躬行四教。」也称为「四德」、「四行」。
4.佛教用语。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判教学说。(1)从释尊说法的内容分成: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合称为「四教」或「化法四教」。(2)从释尊说法的方式分四: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四种合称为「四教」或「化仪四教」。两种合称为「八教」。《四教义》卷一:「今所立义意异前规,故略撰四教门,用通大师渐、顿、秘密、不定之踪。」
《国语辞典》:中论(中论)  拼音:zhōng lùn
1.书名。汉徐干撰,二卷,二十篇。全书原本经训,归于圣贤之道。魏文帝称其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2.佛教典籍。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为大乘佛教中观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汉译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译本。也称为「中观论」。
《国语辞典》:八不  拼音:bā bù
约西元二、三世纪佛教思想家龙树所撰中论一书中,诠释般若空义的纲领,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种。传入中国后,成为三论宗重要学说之一。也称为「八不中道」。
《国语辞典》:中观论(中观论)  拼音:zhōng guān lùn
佛教典籍。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为大乘佛教中观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汉译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译本。也称为「中论」。
《漢語大詞典》:中百论(中百論)
指古 印度 龙树 所著的中论与 提婆 所著的百论。两书为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的经典,因借以指该宗的学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慈恩宗》:“当时大乘佛学中俨然和瑜伽对峙的‘中百论’学说, 玄奘 也先后在 北印度 及 那烂陀寺 反复学习了好多遍。”
《国语辞典》:中观派(中观派)  拼音:zhōng guān pài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依据龙树思想,主张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真实的体性,现象仅是概念所假立的。中观派又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二支。代表人物除龙树外,有提婆、佛护、清辨、寂护、月称等。
《漢語大詞典》:空华外道(空華外道)
佛教语。 印度 佛教后期, 龙树 、 提婆 等首创大乘空宗,原先的小乘教派视之为左道邪说,因以贬称为“空华外道”。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僧皆小乘学,不信大乘,谓为空华外道,非佛所説。” 章炳麟 《与大乘相契》:“是故小乘之詆大乘,以为魔説,以为空华外道而已,未尝云诸大菩萨当时实无其人也。”参见“ 空华 ”。
《漢語大詞典》:空华(空華)
亦作“ 空花 ”。
(1).佛教语。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中的繁花状虚影。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楞严经》卷四:“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意树发空花,心莲吐轻馥。” 宋 司马光 《游三门开化寺》诗:“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復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説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 梁启超 《开明专制论》:“呜呼,我青年之眩於空华,困於噩梦者,其醒耶未耶?”
(2).指雪花。 宋 洪朋 《喜雪》诗:“漫天乾雨纷纷闇,到地空花片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