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1,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河鼓
法鼓
鼓翼
暮鼓
鼓旗
腊鼓
腰鼓
鼓浪
鼓笛
蛙鼓
衙鼓
天鼓
枹鼓
鼓噪
鼓院
《國語辭典》:河鼓  拼音:hé gǔ
星座名。位于牛宿西北,居银河之南,与织女星相对。有三星,中间一颗最亮,旁边两颗较淡且位置稍下。也作「何鼓」。
《國語辭典》:法鼓  拼音:fǎ gǔ
1.一种法器。在寺院中,法堂设有二鼓,在东北角的称为「法鼓」,在西北角的称为「茶鼓」。
2.比喻佛法。佛法如战鼓,可以诫众进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二:「梵行为茵蓐,三昧为采女,法鼓震妙因。」
3.道坛所击的大鼓。用以震起法众,袪除妖氛。
《國語辭典》:鼓翼  拼音:gǔ yì
振翅,鼓动翅膀。如:「一声枪响,鸟儿鼓翼而飞。」
分類:振翅
《漢語大詞典》:暮鼓
鼓楼晚间报时的鼓声。 唐 王贞白 《长安道》诗:“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 宋 欧阳修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值横江弄月归。”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六章:“鼓楼上传来暮鼓的声音。”
《漢語大詞典》:鼓旗
鼓和旗。古代军中用以指挥战斗的工具。管子·轻重乙:“鼓旗未相望,众少未相知,而 莱 人大遁。”史记·封禅书:“祠 蚩尤 ,衅鼓旗。”宋史·礼志二四:“分骑士数千为左右翼,节以鼓旗。”
《國語辭典》:腊鼓(臘鼓)  拼音:là gǔ
古人常在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以赶走不祥的疫鬼,祈求平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
《國語辭典》:腰鼓  拼音:yāo gǔ
1.乐器名,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隋唐以来用于胡乐,广首细腰,挂在腰间,用两手拍击。现在使用的腰鼓,则两端小而中腰较粗,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
2.一种舞蹈。腰间挂腰鼓,边跳舞边打击。最先盛行于陕北。
《漢語大詞典》:腰鼓兄弟
古代腰鼓两头大而腰细小,故以“腰鼓兄弟”喻在兄弟行中成就相形见绌。南齐书·沈冲传:“ 冲 与兄 淡 渊 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漢語大詞典》:鼓浪
鼓起波浪。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鲸﹞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惊畏。”
分類:起波波浪
《國語辭典》:鼓笛  拼音:gǔ dí
乐器名。一种无键短笛,常与小鼓合奏。
分類:乐器
《漢語大詞典》:蛙鼓
亦作“ 蛙皷 ”。 群蛙叫声。 宋 邵雍 《和王安之少卿雨后》:“蛙皷未足听,蚊雷未易驱。” 清 陈淏才 《花镜·养鳞介法·蟾蜍蛙》:“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名蛙鼓,至秋则无声。” 姚光 《夜起一首次钝根》:“悄步中庭羣籟寂,惟闻蛙鼓似谈经。” 李瑛 《让水》诗:“蛙鼓敲不响,知了紧绷弦。”
分類:叫声
《漢語大詞典》:衙鼓
旧时衙门中所设的鼓,用以集散曹吏。 唐 白居易 《晚起》诗:“卧听鼕鼕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元 贡师泰 《又寄王鲁川推官》诗:“曹吏尽随衙鼓散,理官独抱狱书归。” 陈三立 《十月晦雪后瞻园夜集依韵答樊山》:“便拂衣履就舆輦,踵逐归鸦衙鼓外。”参见“ 衙参 ”、“ 放衙 ”。
《漢語大詞典》:天鼓
(1).天神所击之鼓。传说云天鼓震则有雷声。史记·天官书:“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云仙杂记卷九引 晋 葛洪 抱朴子:“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唐 李白 《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天鼓鸣:“ 嘉靖 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未申时,天鼓震西北,俗云乾雷响。”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第二节:“雷声隆隆,好象谁在猛击天鼓助威风!”
(2).道家的一种法术。中央牙齿上下相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夫学道之人,须鸣天鼓以召众神也。左相叩为天鐘,卒遇凶恶不祥叩之。右相叩为天磬,若经山泽邪僻威神大祝叩之。中央上下相叩,名天鼓。”云笈七籤卷三一:“叩齿之法……中央上下相对相叩,名曰鸣天鼓。”
(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河鼓三星,旗九星,在牵牛北,天鼓也。”
《國語辭典》:枹鼓  拼音:fú gǔ
1.古代战阵所用的战鼓,后代指战争或军旅。汉。扬雄 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史记。卷六四。司马穰苴列传》:「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2.鼓槌和鼓。《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李寻》:「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枹鼓之相应也。」
3.盗案发生时,用来示警之鼓。《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
《國語辭典》:鼓噪  拼音:gǔ zào
1.古代出战时擂鼓呐喊,用以扩张声势。《后汉书。卷七七。班超传》:「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也作「鼓噪」。
2.大众一起发出呼喊喧闹的声音。《文明小史》第四三回:「顿时一齐鼓噪起来,一直闹到抚台院上。」也作「鼓噪」。
《國語辭典》:鼓噪(鼓譟)  拼音:gǔ zào
1.古代出战时擂鼓呐喊,用以扩张声势。《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与邹靖,引军鼓噪而进。」也作「鼓噪」。
2.大众一起发出呼喊喧闹的声音。如:「场中比赛激烈,场外观众亦大声鼓噪加油。」也作「鼓噪」。
《漢語大詞典》:鼓院
宋 代官署名。登闻鼓院的略称。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六院四辖:“登闻检院、鼓院,始建于 和寧 ,继移于 丽正 左右闕庭之南,左检院,右鼓院。”宋史·职官志一:“登闻检院,隶諫议大夫;登闻鼓院,隶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寃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先经鼓院进状;或为所抑,则诣检院。”参见“ 鼓司 ”。
《漢語大詞典》:鼓司
宋 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 太宗皇帝 淳化 三年五月辛亥,詔置理检司,以 钱若水 领之。其后改曰登闻院,又置鼓於禁门外,以达下情,名曰鼓司。 真宗 景德 四年五月戊申,詔改鼓司为登闻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