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飘零(飄零)  拼音:piāo líng
1.凋谢飘落。如:「落叶飘零,秋天转眼又至。」宋。欧阳修 秋声赋:「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2.比喻身世不幸,生活无依,四处流浪。唐。刘沧 旅馆书怀诗:「秋看庭树换风烟,兄弟飘零寄海边。」《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兄弟自罢官之后,一身拓落,万里飘零,以前之事,一言难尽。」
《國語辭典》:飘飘(飄飄)  拼音:piāo piāo
1.风吹的样子。晋。陶渊明〈归去来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轻举飞扬。《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飘飘有淩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3.飘泊不定。唐。杜甫 旅夜书怀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國語辭典》:飘然(飄然)  拼音:piāo rán
1.迅疾的样子。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七:「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红楼梦》第一二回:「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2.洒脱不羁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一五回:「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三人近前一看,面如傅粉,眼若点漆,温恭而雅,飘然有神仙之概。」
3.飘动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三五回:「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清气飘然。」
《國語辭典》:飘泊(飄泊)  拼音:piāo bó
生活不安定,流离失所,有如物之随水飘流,而无定所。《北史。卷二七。袁式传》:「性长者,虽羁旅飘泊,而清贫守度,不失士节。」也作「漂泊」、「飘薄」。
《國語辭典》:飘飖(飄颻)  拼音:piāo yáo
1.随风飘动。《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也作「飘摇」。
2.凌风飞翔。《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飖戏九垓。」也作「飘摇」。
《國語辭典》:飘蓬(飄蓬)  拼音:piāo péng
随风飘转纷飞的蓬草。比喻人的漂泊不定。唐。杜甫 赠李白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國語辭典》:飘风(飄風)  拼音:piāo fēng
1.旋转风。《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汉。毛亨。传:「飘风,回风也。」三国魏。繁钦〈定情诗〉:「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2.暴风。《老子》第二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三国魏。曹丕〈杂诗〉其二:「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国语辞典》:风飘(风飘)  拼音:fēng piāo
风的吹动。《文选。曹植。朔风诗》:「风飘蓬飞,载离寒暑,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文选。左思。吴都赋》:「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流汗霢霂,而中逵泥泞。」
分类:风飘吹动
《國語辭典》:飘摇(飄搖)  拼音:piāo yáo
1.随风飘动。如:「阵阵清风拂来,柳条儿轻轻飘摇,煞是好看。」也作「飘飖」。
2.凌风飞翔。《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也作「飘飖」。
3.动荡不安。如:「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全民当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也作「漂摇」。
《國語辭典》:飘萧(飄蕭)  拼音:piāo xiāo
飘零萧条。唐。杜甫〈义鹘〉诗:「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漢語大詞典》:飘香
被和缓的气流飘送且能被感觉到的香味。例如:她经常使用的那种清雅、温和的香水的微弱飘香。
《國語辭典》:飘忽(飄忽)  拼音:piāo hū
1.来往不定。如:「这批盗贼的行踪飘忽,出没无定。」东周战国。宋玉〈风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
2.迅捷、一瞥即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宋。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词:「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骈字类编》:香飘(香飘)
唐 王贞白 宫池产瑞莲 香飘鸡树近,荣占凤池先。
《國語辭典》:飘荡(飄蕩)  拼音:piāo dàng
1.在空中随风飘动或在水面随波浮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同众下海,遭风飘荡,不知所止。」
2.流浪、飘泊。《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念备一生飘荡异乡,生不能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
3.飘摇动荡。《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鲍勋》:「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
《國語辭典》:飘扬(飄揚)  拼音:piāo yáng
随风飞扬。汉。曹操〈却东西门行〉:「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也作「飘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