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风邪(風邪)  拼音:fēng xié
风寒侵入人身,使人患病。《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帝尝幸苑囿离宫,后辄以风邪露雾为戒,辞意款备,多见详择。」《红楼梦》第八三回:「不过说饮食不调,著了点儿风邪,没大要紧。」
《國語辭典》:歪风邪气(歪風邪氣)  拼音:wāi fēng xié qì
邪恶不良的风气。如:「这项政策对于打击歪风邪气,已产生效用。」
分類:不良风气
《國語辭典》:风寒(風寒)  拼音:fēng hán
1.风与寒气。《文选。张华。情诗二首之二》:「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2.伤风、感冒。《红楼梦。第二四》:「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些风寒。」
《國語辭典》:风水(風水)  拼音:fēng shuǐ
1.风和水。《宋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公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
2.一种认为房屋或坟地的方向以及周围的地脉、山势、水流等能决定吉凶祸福的传统见解。常用于兴建房舍或埋葬死者。
《漢語大詞典》:风逆(風逆)
(1).指外感风邪所致的疾病。旧题 唐 韩偓 《炀帝开河记》:“ 叔谋 既至 寧陵县 ,患风逆,起坐不得。”
(2).风不顺。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國語辭典》:中风(中風)  拼音:zhòng fēng
脑中风的简称。
《漢語大詞典》:遭风(遭風)
(1).受到风邪。 汉 王充 论衡·寒温:“遭风逢气,身生寒温。”
(2).遇风。《六部成语注解·户部》:“遭风,舟行遇风也。”
分類:遇风风邪
《漢語大詞典》:热风(熱風)
(1).夏季风;炎热的风。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热风翕而起涛,丹气赫而为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惛迷,因以成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驼:“流沙夏多热风,行旅遇之即死。风将至,驼必聚鸣,埋口鼻于沙中,人以为验也。” 瞿秋白 《乱弹·菲洲鬼话》:“沙漠里吹来的热风还在波动着蒸闷的空气。”
(2).中医病症名。由风邪挟热所致的一种病。云笈七籤卷七一:“右五味搅和,令调以枣肉,和为丸,如大麻子许。每食后一丸,去心忪热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郑云逵 与 王彦伯 为邻,尝有客求医,误造 云逵 ,诊曰:‘热风。’客又请药方, 云逵 曰:‘药方即不如东家 王供奉 。’客惊而去。自是京城目乖宜者为热风。”
《漢語大詞典》:风虚
体内虚弱,而外感风邪。《宋书·王僧达传》:“兼比日眩瞀更甚,风虚渐剧,凑理合闭,荣卫惛底。” 宋 叶适 《胡尚书奏议序》:“今日之病名风虚。虚,内也;风,外也。”
《国语辞典》:风热(风热)  拼音:fēng rè
中医上指风邪挟热。主要症状有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严重则见口燥、舌乾、目赤、咽痛、衄血等,都称为「风热」。
《國語辭典》:风病(風病)  拼音:fēng bìng
1.风痹、半身不遂等病症。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今尉迟又有风病举发,动止不得。」也作「风疾」。
2.精神病。《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人来时不见有风病,敢只是近日举发此症。」
《漢語大詞典》:风恙
中医学谓由感受风邪而引起的种种疾病。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公微得风恙,求判 西京 留臺,遂兼商税事。”宋史·李昌龄传:“丁外艰,起復,奉朝请,以风恙求领小郡。”
《漢語大詞典》:泄风(泄風)
(1).泄漏消息。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社会》:“[丑末笑介]若是这等,可不是要做皇帝了。[浄]你莫泄风,贵为天子原无种,看长蛇封豕,化作真龙。”
(2).中医病症名。指风邪久入腠理间,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3).中医病症名。皮肤长小疙瘩并有瘙痒的病症。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癮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癩。”
《國語辭典》:祛风(祛風)  拼音:qū fēng
驱除风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改用一个丸剂的方子,加入几味祛风的药,渐渐见效。」
《國語辭典》:痛风(痛風)  拼音:tòng fēng
痛风性关节炎的别名。参见「痛风性关节炎」条。
《漢語大詞典》:痛痹
病名。中医指以疼痛剧烈为主症的痹症。《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张介宾 注:“阴寒之气,客於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总括》“风胜行痹寒痹痛”注:“寒邪胜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