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8,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题字
题品
题壁
题咏
诗题
封题
题柱
题襟
分题
题舆
题目
题桥
题额
璇题
题糕
《國語辭典》:题字(題字)  拼音:tí zì
1.在书画、器物上写字。一般具有纪念或标示作用。如:「同学们在毕业照背面题字留念。」唐。卢照邻〈悲昔游〉:「题字于扶风之柱,系马于骊山之松。」
2.书画、器物上的署名或题款。如:「这幅画上的题字娟秀脱俗。」宋。梅尧臣〈得曾巩秀才所附滁州欧阳永叔书答意〉诗:「袖衔藤纸书,题字远已认。」
《國語辭典》:题品(題品)  拼音:tí pǐn
评论优劣,定其高下。《宋史。卷三○五。杨亿传》:「当时文士,咸赖其题品;或被贬议者,退多怨诽。」也作「品题」、「题评」。
分類:品评
《國語辭典》:题壁(題壁)  拼音:tí bì
在墙壁上书写诗文。唐。孟浩然 秋灯张明府海亭诗:「染翰聊题壁,倾壶一解颜。」《老残游记》第六回:「那知刚才题壁,砚台上的墨已冻成坚冰了。」
《國語辭典》:题咏(題詠)  拼音:tí yǒng
咏诗题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虽见此词,只道是王氏卖弄才情,偶然题咏,不晓中间缘故。」《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将来还要带到南京去,遍请诸名公题咏。」
《漢語大詞典》:诗题(詩題)
(1).诗的题目。 唐 陆龟蒙 《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诗:“钓具每随轻舸去,诗题閒上小楼分。” 宋 徐铉 《和钱秘监与边谏议南宫同直赠答》:“筵上诗题共笔牀,罇前酒兴话 高阳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上思有以难之,值乙未会试,钦命诗题为‘灯右观书’四字。”
(2).诗的题材。 宋 杨万里 《寒食雨中同舍人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之九:“城里哦诗枉断髭,山中物物是诗题。”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景大先生 么?这样好天气,他先生正好到 六桥 探春光,寻花问柳,做 西湖 上的诗。絶好的诗题,他怎肯在店里坐着?”
《國語辭典》:封题(封題)  拼音:fēng tí
1.封信题名。唐。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2.科举时将所出的题目,封缄于函套中,以求保密。明。李东阳《麓堂诗话》:「元季国初,东南人士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于诸郡之能诗者。」
《國語辭典》:题柱(題柱)  拼音:tí zhù
题字于柱上。如:「他在凉亭里挥毫题柱,写下了一副对联。」
《漢語大詞典》:题桥柱(題橋柱)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
《漢語大詞典》:题襟(題襟)
抒写胸怀。 唐 温庭筠 、 段成式 , 余知古 常题诗唱和,有《汉上题襟集》十卷。见《新唐书·艺文志四》、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段成式》。后遂以“题襟”谓诗文唱和抒怀。 清 钱谦益 《和东坡西台诗韵》之二:“肝肠迸裂题襟友,血泪模糊织锦妻。” 清 曹寅 《程霱堂至诗以慰之》:“暂止题襟泪,江乡近若何。”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下》:“既而用宏於题襟,途广於赠答,语妙书工,旁开藻饰,鐫崖鋟木,涣衍寰区,巨可及於江山,琐亦周於厠溷。”
《國語辭典》:分题(分題)  拼音:fēn tí
旧时诗人聚会分派题目而赋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拟古,有连句,有集句有分题。」
《漢語大詞典》:题舆(題輿)
东汉 周景 任 豫州 刺史时,尝辟 陈蕃 (字 仲举 )为别驾。 蕃 辞不就。 景 题别驾舆曰:“ 陈仲举 座也。”不复更辟。 蕃 惶惧,起视职。事见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后遂用作典故,以“题舆”谓景仰贤达,望其出仕。 唐 杨炯 《从甥梁錡墓志铭》:“ 桓温 之徵 谢奕 ,暂为司马之官; 周景 之礼 陈蕃 ,仍降题舆之命。” 唐 杜甫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名参 汉 望苑,职述 景 题舆。” 宋 司马光 《送王彦臣同年通判亳州》诗:“圣主怜耆旧,题舆得吏师。”
《國語辭典》:题目(題目)  拼音:tí mù
1.文章或诗篇的标名。如:「这篇文章光是题目,就引起许多读者的好奇及兴趣。」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
2.考试时要求应试人作答的问题。如:「这次的题目难倒了大多数的考生。」《旧唐书。卷一八。宣宗本纪》:「三月,试宏词举人,漏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
3.评其优劣,定其高下。《晋书。卷四三。列传。山涛》:「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4.戏剧用语。南戏在第一出前介绍的故事纲要,称为「题目」。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题目》:「李琼梅设计丽春园,孙必达相会成夫妇;朱邦杰识法明犯法,遭盆吊没兴小孙屠。」
5.名义、藉口。如:「他正苦无机会找你麻烦,如今抓了这题目,一定会大作文章。」唐。白居易〈送吕漳州〉诗:「独醉似无名,借君作题目。」
6.名堂,花样。《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著,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扎火囤』。」
《國語辭典》:题目正名(題目正名)  拼音:tí mù zhèng míng
元杂剧在结尾处用二或四句对子,总括剧情,并以末句为剧名全称,这种一定格式称为「题目正名」。如元代白朴《梧桐雨》的题目为「安禄山反叛兵戈举,陈玄礼拆散鸾凤侣」,正名为「杨贵妃晓日荔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漢語大詞典》:题桥(題橋)
见“ 题桥柱 ”。
《漢語大詞典》:题桥柱(題橋柱)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
《國語辭典》:题额(題額)  拼音:tí é
1.题写门楣或匾额。唐。李绰《尚书故实》:「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唐。权德舆故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比夫盘盂自铭,亦冀辅佐同德,遂刻石兼赐题额。」
2.指匾额上的题字。如:「这题额是出自那个名家手笔?」
《漢語大詞典》:璇题(璇題)
亦作“琁题”。 玉饰的椽头。文选·扬雄〈甘泉赋〉:“珍臺閒馆,琁题玉英。”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题,头也。榱椽之头,皆以玉饰,言其英华相爥也。” 唐 白居易 《劝酒》诗:“东邻起楼高百尺,璇题照日光相射。”明史·万燝传:“前建佛宇,璇题耀日,珠网悬星,费金钱几百万。”
分類:玉饰应劭
《漢語大詞典》:题糕(題餻)
亦作“ 题糕 ”。 指 唐 刘禹锡 重阳题诗不敢用“餻”字的故事。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九:“ 刘梦得 作《九日诗》,欲用餻字,以《五经》中无之,輟不復为。 宋子京 以为不然。故 子京 《九日食餻》有咏云:‘飈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鬭分曹。 刘郎 不敢题餻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后遂以“题餻”作为重阳题诗的典故。 明 张煌言 《九日陪安昌王》诗:“追陪谁復题糕字,媿向鑾坡问笔才。” 清 赵翼 《九日陶然亭同人小集》诗:“地僻向来无古蹟,兹游或可续题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