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革命先烈  拼音:gé mìng xiān liè
尊称为革命而献身救国、慷慨赴义的烈士。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为中华民国开国的革命先烈。」
《国语辞典》:革命法庭  拼音:gé mìng fǎ tíng
Revolutionary Tribunal
西元一七九三年法国革命期间为审判政治犯在巴黎成立的刑事法庭,是雅各宾政权推行恐怖专政最强力的机构之一。禁止被告雇用律师进行辩护,并规定死刑为唯一刑罚。革命法庭于一七九五年被撤销。
《国语辞典》:建国大纲(建国大纲)  拼音:jiàn guó dà gāng
国父拟订的革命建国程序。全文二十五条,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公布,为实施《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基础,并分建国程序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国语辞典》:艾菲尔铁塔(艾菲尔铁塔)  拼音:ài fēi ěr tiě tǎ
法国为庆祝革命一百周年,在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由工程师艾菲尔(Alexandre Gust-ave Eiffel)设计建造的纪念塔。位于巴黎的塞纳河畔。由四个倾科的钢铸构成,以巨大拱门连接,有玻璃外壳的电梯沿曲线上升。高三百一十二公尺,重约六千三百公吨。为当时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
《国语辞典》:法兰西革命(法兰西革命)  拼音:fǎ lán xī gé mìng
西元一七八九至一七九九年发生于法国的平民革命。参见「法国大革命」条。
《国语辞典》: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  拼音:wú chǎn jiē jí zhuān zhèng
无产阶级以革命手段摧毁资产阶级而建立的政权形式。其主要任务为压制资产阶级反抗力量,澈底消灭资本主义势力,建立社会主义以过渡到共产主义。
《国语辞典》:五族共和  拼音:wǔ zú gòng hé
清末革命时,革命党人首倡此议。即推翻满清政府,结束中国数千年专制政体,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组成共和政体的国家。
《国语辞典》:华兴会(华兴会)  拼音:huá xīng huì
光绪二十九年(西元1903)留日学生黄兴与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因痛愤清廷的昏庸无能,起而成立的革命团体。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与兴中会、光复会合组成中国革命同盟会。
《國語辭典》:自由主义(自由主義)  拼音:zì yóu zhǔ yì
一种思想或运动,主张以个人为目的,强调包括国家在内的社会经济势力不应对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有所干涉。
《国语辞典》:警世钟(警世钟)  拼音:jǐng shì zhōng
书名。清末革命志士陈天华所著,约于光绪三十年在日本完稿。以白话散文体写成,倡言抵禦外侮,救亡图存,对鼓动革命思潮,影响颇大。
《国语辞典》:凯末尔(凯末尔)  拼音:kǎi mò ěr
Mustafa Kemal Atatürk
人名。(西元1881~1938)土耳其革命运动领袖,为土耳其第一任总统,去世前曾多次连任总统,被誉为现代土耳其创建者,土耳其人尊称为「土耳其之父」。从19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领土逐渐瓦解,凯末尔领导土耳其,对外战胜希腊,取消英法义等国对土耳其不平等条约,对内废除帝制,于西元1923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国语辞典》:同盟会(同盟会)  拼音:tóng méng huì
国父所创的革命组织。继兴中会之后,于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成立于日本东京,此后革命运动日趋积极,终于在宣统三年推翻满清。初称「中国革命同盟会」,后改为「中国同盟会」或「同盟会」。
《國語辭典》:复音词(複音詞)  拼音:fù yīn c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如葡萄、服务等。
《漢語大詞典》:共进会
清末革命团体。1907年成立于日本。主要领导人有张百祥、焦达峰、孙武等。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在四川、湖北等地会党中发展组织。后在武昌设立总部,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与文学社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发动了武昌起义。
《漢語大詞典》: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当时名称不统一,有称共产党、共产党支部、共产党小组等,后统称共产主义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