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13,分88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中隐
豹隐
隐迹
隐伏
市隐
隐雾
隐人
隐遁
自隐
雾隐
隐囊
隐匿
陶隐
人隐
安隐
《國語辭典》:中隐(中隱)  拼音:zhōng yǐn
担任閒适无权的官职。唐。白居易中隐〉诗:「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宋。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分類:中隐闲官
《國語辭典》:豹隐(豹隱)  拼音:bào yǐn
比喻隐居山林。唐。骆宾王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
《漢語大詞典》:隐迹(隱跡)
见“ 隐跡 ”。
亦作“隐蹟”。 隐藏踪迹。指隐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 程高 寻求积年,翁乃授之。 高 亦隐跡不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汝当辅我 睿宗 及 开元 圣帝,未可隐跡山巖,以旷委任。”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國語辭典》:隐伏(隱伏)  拼音:yǐn fú
藏匿、潜伏。《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列子。黄帝》:「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國語辭典》:市隐(市隱)  拼音:shì yǐn
1.于城市中隐居。唐。释皎然酬崔侍御见赠诗:「市隐何妨道,禅栖不废诗。」元。张养浩 久雨初霁书所寓壁诗:「市隐静于野,客居閒似家。」
2.城市中的隐者。宋。陆游 忆昨诗三首之二:「先主庙中逢市隐,丈人观里识巢仙。」
《漢語大詞典》:隐雾(隱霧)
谓隐遁待时。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 尧皇 未登极,此地曾隐雾。”参见“ 隐豹 ”。
分類:隐遁待时
《漢語大詞典》:隐豹(隱豹)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 答子 治 陶 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諫不用……‘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后因以“隐豹”比喻爱惜其身,隐居伏处而有所不为。 唐 杜甫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诗:“隐豹深愁雨,潜龙故起云。”
《漢語大詞典》:隐人(隱人)
隐逸之人。 汉 刘向 列仙传·方回:“ 方回 者, 尧 时隐人也。” 宋 苏轼 《方山子传》:“ 方山子 , 光 黄 间隐人也。” 明 李东阳 《与李士常书》:“又不能杜门自谢,远同隐人。”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而 岳 之湖上,固传有仙人往来之语矣。得非隐人高士,出没江湖间,人乃目之为仙歟?”
分類:隐逸
《國語辭典》:隐遁(隱遁)  拼音:yǐn dùn
1.隐居避世。《后汉书。卷二七。宣秉传》:「遂隐遁深山,州郡连召,常称疾不仕。」《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戴颙传》:「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
2.隐匿身躯。《西游记》第八回:「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他师徒们隐遁真形。」
《漢語大詞典》:自隐(自隱)
(1).自行隐藏。庄子·缮性:“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坟封高下,令足自隐。”
(2).衡量自己。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观絶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 尹知章 注:“隐,度也。”
(3).自己思量。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自隐心偏,儿復何曾眼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恨他,恨他,索甚言破?是他须自隐。”
(4).自己瞒骗自己。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妾身谋成不谋败,学士宜假不宜真,不信不自隐。”
《漢語大詞典》:雾隐(霧隱)
谓退藏避害。 唐 薛能 《孔雀》诗:“曾处嶂中真雾隐,每过庭下似春来。”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蔚豹之泽必雾隐,孔鸞之舞必日中。” 元 王恽 《李相师诗》:“雾隐云驤虎豹文,眼中歷歷説承恩。”参见“ 雾豹 ”。
分類:退藏避害
《國語辭典》:雾豹(霧豹)  拼音:wù bào
汉朝陶答子为官三年而富,其妻以「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劝其韬光养晦,隐迹全身。典出汉。刘向《列女传。卷二。陶答子妻》。后比喻贤士隐居不仕。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宋。苏轼 次韵王震诗:「携文过我治平间,雾豹当时始一斑。」也作「南山隐豹」、「南山雾豹」。
《國語辭典》:隐囊(隱囊)  拼音:yǐn náng
供人凭伏的软囊。犹今靠枕、靠褥之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资治通鉴。卷一七六。陈纪十。长城公至德二年》:「上倚隐囊,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
《國語辭典》:隐匿(隱匿)  拼音:yǐn nì
隐藏。《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皆形于乐,不可隐匿。」《三国演义》第八回:「汝勿隐匿,当实告我。」
《國語辭典》:隐慝(隱慝)  拼音:yǐn tè
1.隐藏事实。《左传。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2.藏匿。如:「他为了躲避仇家,已隐慝多年。」
《漢語大詞典》:陶隐(陶隱)
即 陶弘景 。 陶 隐居 句曲山 时,庭院植松,每闻松风,欣然为乐。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五首因以缀篇》诗之一:“ 谢 家山色朝晡见, 陶隐 松风寤寐闻。”
《漢語大詞典》:人隐(人隱)
(1).人民的痛苦。《后汉书·张衡传》:“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隐,奄受区夏,遂定帝位,皆谋臣之由也。” 李贤 注:“隐,病也。《国语》曰‘勤恤人隐,而除其害’也。”按今本国语·周语上作“民隐”。北齐书·孝昭帝纪:“轻徭薄赋,勤恤人隐。” 宋 王禹偁 《又谢恩表》:“敢不精求理本,广察物情,讨论国经,勤恤人隐。”
(2).指处在世俗之中的避世者。 隋 王通 中说·礼乐:“问 东方朔 ,子曰:人隐者也。” 阮逸 注:“诡迹混俗,不自求别於众人,故曰人隐。”
《漢語大詞典》:安隐(安隱)
(1).安稳。安定;平静。诗·大雅·緜“迺慰迺心” 汉 郑玄 笺:“民心定,及安隐其居。”《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庄严国土,人民炽盛,安隐快乐。” 清 龚自珍 《发天心文》:“我生天上,寂然安隐,得诸三昧。” 章炳麟 《四惑论》:“若更有知幸福之妄者,则当为人类断其追求无已之心,使归安隐,而竭能尽智以谋形质者,其可以已矣。”
(2).安稳。平安。 晋 王凝之 《与庾氏女书》:“得 郗中书 书,説汝勉难安隐,深慰悬心。”太平广记卷一一○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 唐 杜甫 《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奉一行书。” 宋 叶适 《题欧公书河豚诗后》:“因 仲止 寄此刻,谩题以当一笑。久别,安隐。”按,“隐”、“稳”古今字。参阅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字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