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沦迹(沦迹)  拼音:lún jī
隐藏形迹。一般指隐居不仕。《晋书。卷五六。列传。江统》:「统竟沦迹下邑,穷观胜地,会其心焉。」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诗五首之一:「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漢語大詞典》:秘惜(祕惜)
隐藏珍惜,不以示人。 宋 洪迈 夷坚志·伊阳古瓶:“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缾不然…… 张 或与客出郊,置缾於篋,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祕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 三娘 从学刺绣,妾曾不少祕惜。”
《漢語大詞典》:寝迹(寢跡)
亦作“ 寝跡 ”。 隐藏行迹。指隐居。 晋 陶潜 《张长公》诗:“寝迹穷年,谁知斯意。”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寝跡衡门下,邈兴世相絶。”
《漢語大詞典》:藏光
比喻隐藏才华,不使外露。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在乾之姤,匿景藏光。” 唐 柳宗元 《送韩丰群公诗后序》:“匿德藏光,退居保和。”
《國語辭典》:苞藏  拼音:bāo cáng
隐藏、暗藏。《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常恐海内多以相责,以为老夫苞藏祸心,阴有郑武取胡之诈。」也作「包藏」。
分類:隐藏
《國語辭典》:苞藏祸心(苞藏禍心)  拼音:bāo cáng huò xīn
怀藏诡计,图谋害人。《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纪》:「阴怀妒害,苞藏祸心。」《旧唐书。卷九一。桓彦范传》:「谬承恩宠,自宜粉骨碎肌,以答殊造,岂得苞藏祸心,有此占相?」也作「包藏祸心」。
《漢語大詞典》:潜晦(潛晦)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文以典籍,寻道入奥,操清行庙,潜晦幽闲。”梁书·孝行传序:“淳和比屋,罕要诡俗之誉;潜晦成风,俯列踰羣之迹。” 宋 曾巩 《〈洪范〉传》:“沉深潜晦者,本於柔而刚有不足也。”
《漢語大詞典》:潜翳(潛翳)
亦作“潜翳”。 隐蔽;隐藏。 汉 蔡邕 《述行赋》:“想 宓妃 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寧 抱道怀贞,潜翳海隅。”晋书·潘岳传:“黄尘为之四合兮,阳光为之潜翳。”
分類:隐蔽隐藏
《漢語大詞典》:阴奸(陰姦)
阴险奸诈。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一章:“ 赵雄 脸上掠过一抹阴奸的微笑。”
隐藏着的奸恶者。韩非子·八经:“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讎;此谓除阴姦也。” 唐 韩愈 《题炭谷湫祠堂》诗:“森沉固含畜,本以储阴姦。”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阴姦谓龙。”
《漢語大詞典》:敛踪(斂蹤)
隐藏踪迹。 明沈鲸《双珠记·剑击淫邪》:“如此甚好,敛踪自合供炊爨,忍性方能免是非。”
《漢語大詞典》:晦养(晦養)
犹养晦。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 魏 之法虐切疑忌,诸将以才多死者。公既故为刺史子,又多才……不宜免。然而晦养谨慎,不下三十年,讫无祸。”
《漢語大詞典》:匿光
(1).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彭越 观时,弢跡匿光。民具尔瞻,翼尔鹰扬。”
(2).谓有隐身术,在光天化日之下能使人看不见。 唐 韩愈 《毛颖传》:“世传当 殷 时,居 中山 ,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
《漢語大詞典》:避形
谓隐藏身形。《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湘裙霓裳,唇朱齿瓠, 南威 避形, 西施 增妒。”
《漢語大詞典》:韬养(韜養)
韬,韬光;养,养晦。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劝君韜养待徵招,不用雕琢愁肝肾。”
《漢語大詞典》:潜耀(潛耀)
(1).隐藏光辉。 唐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诗:“ 文皇 昔潜耀, 隋 季自颠覆。”
(2).比喻怀才不遇。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仲素:“﹝ 张仲素 ﹞以朝中无援,不调,潜耀久之,復中博学宏辞,始往 武康 从军事。”
《漢語大詞典》:逃藏
逃避隐藏。尔雅·释诂下“窜,微也” 晋 郭璞 注:“微,谓逃藏也。” 宋 陆九渊 《马苏宰》:“春夏则羣来耕穫,秋冬则弃去逃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