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物
毕卓字茂世,新蔡人。少希放达,为胡母辅之所知。太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酒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取酒饮之。掌酒者不察,谓是盗执而缚之,郎往视,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燕于瓮侧,致醉而去。卓常谓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吏部眠:咏嗜酒或醉态。唐杜甫《游子》:“厌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
偷归瓮间卧,逢个楚狂来。 戴叔伦 答崔载华
毕卓醉狂潘氏少,倾来掷去恰相宜。 方干 袁明府以家酝寄余余以山梅答赠非唯四韵兼亦双关
本是墙东隐,今为瓮下仙。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
吏部逢今日,还应瓮下眠。 李端 晚秋旅舍寄苗员外
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 杜牧 雪中书怀
厌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 杜甫 游子
旦逐刘伶去,宵随毕卓眠。 王绩 戏题卜铺壁
倚炉便得睡,横瓮足堪眠。 王绩 过酒家五首
卧瓮鄙毕卓,落帽嗤孟嘉。 白居易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之和新楼北园偶集从孙公度周巡官韩秀才卢秀才范处士小饮郑侍御判官周刘二从事皆先归
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 白居易 家园三绝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韩偓 三月
相关人物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窥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窥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
《汉武故事》:「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短人谓上曰:『王母使臣来,陛下求道之法:唯有清净,不宜躁扰。复五年,与帝会。』言终不见。」
闲寻白鹿眠瑶草,暗摘红桃去洞天。 刘威 赠道者
惟应错认偷桃客,曼倩曾为汉侍郎。 崔澹 赠王福娘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李商隐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惟应碧桃下,方朔是狂夫。 李商隐 圣女祠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李商隐 茂陵
茂先知味易,曼倩恨偷难。 权德舆 酬裴杰秀才新樱桃
化药秦方士,偷桃汉侍臣。 武元衡 陪随因追往年曾与旧僚联游此观纪题在壁已有沦亡书事感怀辄以呈寄兼呈东省三给事之作杨君见征鄙词因以继和
红软满枝须作意,莫交方朔施偷将。 蒋防 玄都楼桃
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 薛偓 荔枝三首之一
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 薛能 谢刘相寄天柱茶
试为探花士,作此偷桃臣。 陆龟蒙 桃花坞
人许风流自负才,偷桃三度到瑶台。 韩偓 自负
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韩愈 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又如防风死后骨,又如于菟活时额。 吴融 太湖石歌
贽与贾耽、卢迈、赵憬同知政事,百司有所申覆,皆更让不言可否。旧例,宰臣当旬秉笔决事,每十日一易,贽请准故事,令秉笔者以应之。又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皆河南、江淮诸镇之军也,更番往来,疲于戍役。
相关人物
「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鲲通简有识,不修威仪。好迹逸而心整,形浊而言清。居身若秽,动不累高。邻家有女,尝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其两齿。既归,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其不事形骸如此。」
相关人物
永安元年冬十月壬午,诏曰:「夫褒德赏功,古今通义。其以大将军綝为丞相、荆州牧,增食五县。武卫将军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据为右将军、县侯。偏将军干杂号将军、亭侯。长水校尉张布辅导勤劳,以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董朝亲迎,封为乡侯。」又诏曰:「丹阳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夫射钩斩袪,在君为君,遣衡还郡,勿令自疑。」南朝宋·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后二十馀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橘也,汝家失十户客来七八年,必汝父遣为宅。汝父恒称太史公言:「江陵千树橘,当封君家」』。吾答曰:『且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吴末,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
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泛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匹。今洲上犹有陈根馀,盖其遗也。
橘奴:代指橘,或喻微薄家产。唐杜甫《驱竖子摘苍耳》:“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露涛。 严维 送崔峒使往睦州兼寄薛司户
青辞木奴橘,紫见地仙芝。 李商隐 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唯须千树橘,暂救李衡贫。 李端 送友人宰湘阴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李贺 感讽五首
采芝先避贵,栽橘早防贫。 杜牧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杜甫 驱竖子摘苍耳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柳宗元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 杨衡 送王秀才往安南
机杼非桑女,林园异木奴。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
梅花成雪岭,橘树当家童。 卢纶 送陈明府赴萍县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罗隐 秋日富春江行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 郑谷 漂泊
木奴向熟悬金实,桑落新开泻玉缸。 钱起 九日宴浙江西亭
因携竹杖闻龙气,为使仙童带橘香。 韦庄 王道者
不种自生一株橘,谁教渠向阶前出。不羡江陵千木奴。 顾况 谅公洞庭孤桔歌
相关人物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遵少孤,与张竦伯松俱为京兆史。竦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沾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閤出去。遵大率常醉,然事亦不废。
孟公辖:后遂以“孟公投辖”为喜酒好客之典。唐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潜投孟公辖,狂乞莫愁钱。”
既狎忘筌友,方淹投辖车。 周彦晖 晦日宴高氏林亭
既欣投辖赏,暂缓望乡情。 岑文本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平
陈遵容易学,身世醉时多。 李商隐 春深脱衣
孔坐洽良俦,陈筵几献酬。 李峤 酒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李白 扶风豪士歌
炙熟樽方竭,车回辖且全。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
方欣投辖情,且驻当归别。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投辖暂停留酒客,绛帷斜系满松阴。 杜牧 将赴池州道中作
不是尚书期不顾,山阴野雪兴难乘。 杜甫 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
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杜甫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
不用投车辖,甘从倒载还。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
偶成投辖饮,不待致书招。 殷尧藩 过雍陶博士邸中饮
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沈佺期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
意深投辖盛,才重接筵光。 王湾 晚春诣苏州敬赠武员外
投辖多连夜,鸣珂便达晨。 白居易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
井辖投多思不禁,密垂珠箔昼沉沉。 胡宿 早夏
陈遵重交结,田鼢擅豪华。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
且忘尧舜力,宁顾尚书期。 钱起 山园栖隐
藉兰开赐酒,留客下重关。 钱起 裴仆射东亭
陈遵已投辖,山公正坐池。 韩仲宣 晦日重宴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骆宾王 帝京篇
莫虑能骑马,投辖自停车。 高峤 晦日宴高氏林亭
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高适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2).谓重要的、原则性的界限。 宋 欧阳修 《辨左氏》:“夫礼之为物也,圣人之所以饰人之情,而闲其邪僻之具也。其文为制度,皆因民以为节,而为之大防而已。”《明史·范辂传》:“臣以为尊无二上,凡不称臣者,皆不宜具朝服,以严大防。”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
(3).山名。即 大房山 。参见“ 大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