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提议(提議)  拼音:tí yì
1.提出意见让大家研究讨论。如:「妈妈提议等外婆八十大寿时,全家人出去庆祝一下。」
2.所提出的意见。如:「你的提议将被采用。」
《國語辭典》:程序  拼音:chéng xù
办事的一定规则次序。如:「议事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
《國語辭典》:法医(法醫)  拼音:fǎ yī
传统上通称协助侦查因意外、伤害致死、杀害等案件,而需检验尸体或其他相关鉴定之人员。依现行《法医师法》之规定,此类人员须经法医师考试及格,并经主管机关核发證书,其正式名称现为「法医师」。
《漢語大詞典》:扢搭
(1).形容声响。借喻行动快速,犹突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急攘攘因何,扢搭地把双眉锁纳合。” 王季思 校注:“扢搭,形容动作快速之词。”
(2).扢,通“ 疙 ”。本指生物表皮突起的小硬块。引申为结或块形之物。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效颦》:“ 西施 妹因害心疼,鼻子上皱起来,有些扢达,觉道一发娇媚。”《西游记》第九九回:“但看第三个,肩上横担扢挞藤。”红楼梦第三一回:“﹝ 史湘云 ﹞説着,拿出绢子来,挽着一个扢搭。”
(3).扢,通“ 疙 ”。比喻心中不易解开的问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知县心里方才放了一个大扢搭。”
《國語辭典》:疙瘩  拼音:gē da
1.皮肤上突起的疱块颗粒。《文明小史》第二七回:「济川才躺下去,颈脖子上就起了几个大疙瘩,痒得难熬,一夜到亮,没有好生睡。」也作「疙疸」。
2.泛指圆形块状的东西。如:「冰疙瘩」、「面疙瘩」。
3.绳结。如:「在这条绳子上打个疙瘩。」
4.比喻不通畅的文字。如:「文章中有些疙瘩。」
5.比喻难解的麻烦或心中的郁结。《官场现形记》第六回:「抚院来的三月头里,这协台得著了文书,就是心下一个疙瘩。」也作「疙搭」。
《漢語大詞典》:大老板
最终对一个企业负责的人(作为一个企业的起作用的首脑或一个军事组织的负责官员)
举足轻重的人或显要人物。例如:大老板,你有什么问题?
《國語辭典》:答记(答記)  拼音:dá jì
答覆的文书或信件。如:「事隔那么久了,你可曾收到任何答记?」
《國語辭典》:答案  拼音:dá àn
问题的解答。如:「请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
《國語辭典》:顶事(頂事)  拼音:dǐng shì
有用的、有成效。如:「这群人做起事来毫无效率,能顶事的没几个。」
《漢語大詞典》:鸣放(鳴放)
(1).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如:他抽出手枪,对天鸣放,以示警告。
(2).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农村中也要先让农民‘鸣放’,即提意见,发议论。” 柳青 《狠透铁》:“散会的时候,他对 高书记 说,看起来似乎‘鸣放’完了。”
《漢語大詞典》:塞诘(塞詰)
回答问题。《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詰;亦以吾子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 东州 ,僕为仇敌。”
《國語辭典》:牛角尖  拼音:niú jiǎo jiān
比喻不能解决的事情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如:「钻牛角尖」。
《国语辞典》:金钥匙(金钥匙)  拼音:jīn yào shi
比喻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或好手段。如:「恒心与毅力就好比是一把助人突破困境的金钥匙。」
《國語辭典》:幼稚病  拼音:yòu zhì bìng
对事情看法不成熟、缺乏远见的缺点。如:「若以为经济建设的成果可代表一切,那也是犯了轻视文化的幼稚病。」
《漢語大詞典》:中国邮递员问题
著名图论问题之一。邮递员从邮局出发送信,要求对辖区内每条街,都至少通过一次,再回邮局。在此条件下,怎样选择一条最短路线?此问题由中国数学家管梅谷于1960年首先研究并给出算法,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