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事故
声明
远览
事会
传疑
话头
裁定
答问
决疑
策论
上请
疑难
对日
正面
演说
《國語辭典》:事故  拼音:shì gù
变故或意外灾祸。如:「交通事故」。唐。韩愈〈上张仆射书〉:「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唐。白居易 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也称为「事故由子」、「事故由儿」。
《國語辭典》:声明(聲明)  拼音:shēng míng
1.公开解说以昭告大众。如:「声明作废」。
2.佛教谓研究语言的学问。《悉昙字记》:「梵僧自云:『少字学于先师般若瞿沙,声明文辙将尽微致。』」
《漢語大詞典》:远览(遠覽)
(1).远看。后汉书·伏湛传:“復愿远览 文王 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远览典志,近观 秦 汉 ,虽官名改易,职司不同。”晋书·杜预传:“其高显虽未足比 邢山 ……旷然远览,情之所安也。”
(2).指观察、考虑问题深远。《汉书·刘向传》:“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宋 曾巩 《〈唐令目录〉序》:“ 太宗 能超然远览,絀 封伦 而纳 郑公 之议,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故能及此。”
《漢語大詞典》:事会(事會)
(1).机遇;时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表 不能用”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宋 文天祥 《赣州》诗:“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
(2).指事情的变化。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 曹氏 父子方谋簒 汉 ,不知 司马懿 父子已在其侧,盖事会之无极如此。”
(3).事情或问题的关键。新唐书·马周传:“ 周 善敷奏,机辩明鋭,动中事会,裁处周密。”
《國語辭典》:传疑(傳疑)  拼音:chuán yí
研究学问时,对于有疑问不能解决的部分,不任意揣测,强做解释,而将问题保留,等待他人解决,以此强调治学的审慎。《谷梁传。庄公七年》:「春秋著以传著,疑以传疑。」《史记。卷一三。三代世表》:「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國語辭典》:话头(話頭)  拼音:huà tóu
1.开场白、打开话题的言谈。《石点头。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总之孝不孝皆出自天性,原不在于读书不读书,如今且说一个忘根本的读书人,权做个话头。」
2.话题、话语。《文明小史》第二四回:「正在不耐烦的时候,却好里面请吃饭,然后打断话头。」
3.音讯、消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且请回家,待老婢子慢慢的寻觅。有了话头,便来回报。」
4.背后令人议论的地方。《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到了南京,少不得逢人遍告说:『秦某人如何荒唐法子,带了窑姐儿,彰明昭著的在戏馆里看戏,身上打扮的和戏子一样。』那些话头,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宝兴公司股东耳朵里去了。」
5.秘诀要领。《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八:「玄玄子先把外丹养砂乾汞许多话头传了,再说到内丹采战,抽添转换,升提呼吸,要紧关头。」
《國語辭典》:裁定  拼音:cái dìng
为裁判的一种形式,指审判机关对于诉讼程序和特定实体争议问题所作的决定。
《國語辭典》:答问(答問)  拼音:dá wèn
1.应答问题。《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者。」
2.以一问一答体式记述的书。如清朝易本烺有《春秋楚地答问》。
《國語辭典》:决疑(決疑)  拼音:jué yí
解决疑惑。《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唐。白居易 答卜者诗:「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不。」
《國語辭典》:策论(策論)  拼音:cè lùn
对策与议论文,为科举时代试士科目之一。《宋史。卷二八五。冯拯传》:「拯请兼攻策问,不专以诗赋为进退。」《福惠全书。卷二四。典礼部。宾兴考试》:「虽三场试之策论,多由记问剽窃。」
《漢語大詞典》:上请(上請)
(1).向上级请求或请示。韩非子·二柄:“ 田常 上请爵禄而行之羣臣。”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公将行,曰:‘吾天子吏,使海外国,不足於资,宜上请,安有卖官以受钱邪?’”元史·河渠志一:“众议纷紜,互陈利害,当事者疑惑不决,必上请朝省。”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太常博士》:“即如废 昌邑王 奏中,公卿将相列名上请,必曰:臣 敞 等,谨与博士议云云。其重之如此。”
(2). 唐 宋 礼部试士出试题,准举子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 唐 礼部试诗赋题,不皆有所出,或自以意为之,故举子皆得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知贡举等官,於厅前备香案穿秉而拜,诸士人皆答拜。方下帘幙,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
《漢語大詞典》:疑难(疑難)
(1).猜疑刁难。 汉 牟融 《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 刘都尉 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
(2).怀疑责难。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漢語大詞典》:对日(對日)
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出处有二:(1)后汉书·黄琬传:“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后詔问所食多少, 琼 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 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 琼 大惊,即以其言应詔,而深奇爱之。”(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 明帝 数岁,坐 元帝 膝上,有人从 长安 来……因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 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 长安 。’”后因以“对日”为形容幼年聪慧之典。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唐 王维 《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对日圣君怜。”
《國語辭典》:正面  拼音:zhèng miàn
1.身体五官的那一面。亦用于指物体装饰较讲究或主要使用的一面。《红楼梦》第一二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拿著灯底下翻过来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
2.面对面,指直接。如:「正面冲突」。《清史稿。卷三七二。关天培列传》:「十月,敌以大舰正面来攻,小舟载兵从侧乘潮扑岸,歼之于山冈。」
3.比喻具有良好趋向或发展的一面。如:「正面意义」、「正面影响」。
《國語辭典》:演说(演說)  拼音:yǎn shuō
1.推演其说。《周书。卷四五。儒林传。熊安生传》:「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老残游记》第一一回:「我且把那北拳南革再演说一番。」
2.向大众讲述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见解。《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他们诸公一定要贱内前去演说,却不过诸公的雅爱。」也作「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