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名义(名義)  拼音:míng yì
1.名誉节义。《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传》:「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2.名分。如:「师生名义」、「父子名义」。
3.名号。《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
4.表面上、形式上。如:「名义上他对我很好,但背里却没有那么好。」
《漢語大詞典》:非义(非義)
(1).不义,不合乎道义。左传·定公四年:“无谋非德,无犯非义。” 杨伯峻 注:“不义之事勿触犯之。” 隋 王通 中说·礼乐:“子不相形,不祷疾,不卜非义。”二刻拍案惊奇卷八:“非义之财,自然减福。”
(2).不合经义,违反经义。《后汉书·徐防传》:“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説为得理。”
《漢語大詞典》:向道(嚮道)
(1).指引道路。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嚮道者,不亦勤乎?” 朱熹 考异:“所谓人者,指应举者而言。为之作嚮道者,谓指引其道路所嚮。”
(2).指引路或引路的人。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内地奸人诱使为 苗 嚮道,阑入攫取人畜。”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昔 镇南王 不用嚮道,率众深入,不战自溃。”参见“ 嚮导 ”。
谓向慕道义。 宋 苏轼 《策略二》:“今者曾不得岁月之暇,则夫礼乐刑政教化之源,所以使天下回心而嚮道者,何时而议也。”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八旗子弟等﹞不必读书嚮道,以充其识力,由少爷而老爷、而大老爷、而大人、而中堂,红顶花翎,贯摇头上,尚书侍郎,殆若天职。”
《國語辭典》:向导(向導)  拼音:xiàng dǎo
引领、指导。《大宋宣和遗事。利集》:「时以郭乐师为向导,药师前驱至浚州。」
《國語辭典》:向导(嚮導)  拼音:xiàng dǎo
1.带路。如:「为了寻找遭遇山难的人,警方特请熟悉山路的原住民在前向导。」
2.带路的人。如:「爬山时,一定要请一位熟悉山路的向导带路。」
《國語辭典》:行谊(行誼)  拼音:xìng yì
品行道义。唐。韩愈 争臣论:「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漢語大詞典》:明义(明義)
(1).显示忠义。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
(2).圣明的道义。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宜以厚德怀服四夷,举明义博示远方。”
(3).犹要旨。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盖闻盘于游田,之所戒, 鲁隐 观鱼,春秋讥之,此 周 孔 之格言,二经之明义。”
(4).阐明义理。 明 何镗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序》:“一曰穷经以明义,二曰寓言以徵用。”
《漢語大詞典》:武节(武節)
(1).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北史·隋纪下·炀帝:“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北河 秉武节,千里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文选·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薛综 注:“言文武之教,无处不临。”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絶臏,犹弗能企。”
(3).勇武之气节;尚武的精神。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书·地理志上:“ 平凉 、 朔方 ……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清 方苞 《读〈齐风〉》:“ 齐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於武节。”
《漢語大詞典》:思义(思義)
(1).想着道义。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左传·昭公十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2).思辨能力。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 淳于智 ﹞性深沉,有思义。”
(3).研求要旨,探究大义。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五:“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漢語大詞典》:重义(重義)
(1).谓以道义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 明 何景明 《放歌行》:“自昔慕豪胜,重义还轻身。”
(2).谓看重义气。 明 何景明 《怀旧吟赠阮世隆》:“知君重义多豪游,满门宾客为我留。”
《漢語大詞典》:守义(守義)
(1).犹守节,守贞。诗·鄘风·柏舟序:“ 卫 世子 共伯 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 孔颖达 疏:“夫死不嫁,是夫妻之义也。” 宋 陈亮 《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铭》:“ 夏卿 四子。次子 大方 早夭,其孤 遐老 又夭,妇 陈氏 守义不去,以 檜老 为嗣。”
(2).坚守道义。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餘万,身虽囚繫,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唐 韩愈 《答胡生书》:“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 清 孙鼎臣 《与郭筠仙书》:“自兵兴以来,贼蹂躪半天下。守土之吏,行间之士,与夫团结乡兵,州县之豪儁,下至匹夫匹妇,执节守义,临难不苟免者,所在而是。”
《國語辭典》:畏友  拼音:wèi yǒu
品德端重,值得敬畏的朋友。如:「畏友是求学的良伴。」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七出:「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
《國語辭典》:就义(就義)  拼音:jiù yì
1.归向正义。《庄子。列禦寇》:「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2.为义而死。《宋史。卷四五○。忠义传五。尹谷传》:「尹务实,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漢語大詞典》:集义(集義)
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朱熹 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澄 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分類:积善道义
《漢語大詞典》:由义(由義)
遵循道义。孟子·离娄上:“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尽心上》:“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漢語大詞典》:私义(私義)
(1).以私人关系为准则的个人道义。《商君书·画策》:“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韩非子·饰邪:“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罪沮,人臣之私义也。”战国策·赵策二:“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2).指个人合乎正义的行为。史记·游侠列传序:“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國語辭典》:谋道(謀道)  拼音:móu dào
谋求道义公理。《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汉。徐干《中论。卷下。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