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59,分15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通三
博通
通问
知通
通敏
通州
通道
通计
通理
通变
文通
心通
王通
通才
通和
《分类字锦》:通三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起代李相贺登极第二表陛下孝至通三上极于君父德均吹万下被于生灵
《漢語大詞典》:博通
(1).广泛地通晓。亦谓广具各种知识。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国有博通之士,则人主尊。” 宋 叶适 《惠州姜公墓志铭》:“二公博通古事。”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女子博通百家二氏(释道)之书,不仅诸经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司马迁 继承 司马谈 家学,又博通古今经学。”
(2).高大挺直。 汉 陆贾 新语·资质:“﹝楩柟豫章﹞精捍直理,密緻博通,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
《國語辭典》:通问(通問)  拼音:tōng wèn
1.互相往来访问。《礼记。曲礼上》:「嫂叔不通问。」《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2.互通音讯。《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董家宗族寥落,更鲜血气人,无敢向圜扉通问者。」《佩文韵府。卷七二。问韵》:「别来南北不通问,夜梦玉树春风前。」
《漢語大詞典》:知通
知州和通判的并称。 宋 李纲 《乞正李宏擅杀马友典刑奏状》:“强取钱粮,凌逼知通,跋扈恣横。” 宋 岳飞 《奏收复唐邓州信阳军差官状》:“除已开具随 郢州 襄阳 府知通职次姓名奏闻外,今契勘 唐 、 邓州 信阳军 知通籤判职次姓名下项。”
明智通达。《孔子家语·五帝德》:“﹝ 舜 ﹞睿明知通,为天下帝。”一本作“ 智通 ”。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及今,天下集於陛下,臣观宽大知通,窃曰足以操乱业,握危势,若今之贤也。”
《漢語大詞典》:通敏
通达聪慧。汉书·赵广汉传:“ 赵广汉 字 子都 ……以廉絜通敏下士为名。”南史·刘孝孙传:“博学通敏,而仕多不遂。” 宋 叶适 《送刘茂实序》:“ 茂实 材厚通敏,顺物险易。” 清 戴名世 《〈蔡瞻岷文集〉序》:“ 瞻岷 通敏有才辨,其气甚豪,而钻研於典籍者又精且熟。”
《漢語大詞典》:通州
古州名。西魏时改万州为通州,唐因之,宋时改名达州,在现在的四川达县及邻近地区
地处今江苏省南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南通州
地处今北京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北通州
地处今通县的旧市名
《國語辭典》:通道  拼音:tōng dào
1.来往通行的大路。《汉书。卷七○。陈汤传》:「老弃敦煌,正当西域通道。」
2.通行天下的伦常法则,指达道而言。《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3.开通道路。《书经。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漢語大詞典》:通计(通計)
犹总计。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王者以四海为一家,以兆民为通计。” 唐 白居易 《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一岁平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况府县堂上与管粮官四处比限,每处三限,一月通计十二限。” 郑观应 《盛世危言·汰冗》:“通计每年省费约三十餘万金。”
分類:总计
《國語辭典》:通理  拼音:tōng lǐ
通达情理。《易经。坤卦。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孔明变色曰:『子敬好不通理!』」
《國語辭典》:通变(通變)  拼音:tōng biàn
语出《易经。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指通权达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通变》:「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
《漢語大詞典》:文通
(1).通达文学。南史·檀道济传:“﹝ 檀珪 ﹞与 僧虔 书曰:‘僕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
(2).文句的通则。犹文法。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序》:“取‘四书’、三《传》《史》《汉》、 韩 文为歷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櫛句比……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辑为一书,名曰‘文通’。”
《韵府拾遗 东韵》:心通
后汉书边让传蔡邕荐于何进曰边让天授逸才初涉诸经见本知义心通性达口辨辞长
《国语辞典》:王通  拼音:wáng tōng
人名。(西元584~618)字仲淹,隋代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人。曾西游长安,奏太平十二策,不为所用,退居河汾教授,受业者众多,卒后门人谥曰文中子,相传有《中说》十篇,内容多后学者所伪托。
《國語辭典》:通才  拼音:tōng cái
1.学识广博,兼具多种才能的人。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元史。卷一三。世祖本纪十》:「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
2.博通多种才能。如:「通才教育」。《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韦彪》:「又谏议之职,应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补益于朝者。」《宋书。卷八四。列传。孔觊》:「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
《漢語大詞典》:通和
(1).互相往来和好。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纳款通和,布德脩礼。” 宋 叶适 《廷对》:“天下大事,不容苟简;岂可不出於用兵则出於通和哉?” 清 郭凤喈 《鸱上屋谣》:“昨日通和使者来,官军取给牛羊鷄。”
(2).通畅缓和。《淮南子·墬形训》:“ 汾水 濛浊而宜麻, 泲水 通和而宜麦。”
(3).开朗平和。南史·刘孺传:“及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 唐 元结 《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材业 次山 不如 云卿 ,词赋 次山 不如 云卿 ,通和 次山 不如 云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