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73,分9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通才
通和
通商
通流
通班
会通
大通
通夕
得通
通仙
通仙
通玄
通晓
通名
精通
《國語辭典》:通才  拼音:tōng cái
1.学识广博,兼具多种才能的人。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元史。卷一三。世祖本纪十》:「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
2.博通多种才能。如:「通才教育」。《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韦彪》:「又谏议之职,应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补益于朝者。」《宋书。卷八四。列传。孔觊》:「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
《漢語大詞典》:通和
(1).互相往来和好。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纳款通和,布德脩礼。” 宋 叶适 《廷对》:“天下大事,不容苟简;岂可不出於用兵则出於通和哉?” 清 郭凤喈 《鸱上屋谣》:“昨日通和使者来,官军取给牛羊鷄。”
(2).通畅缓和。《淮南子·墬形训》:“ 汾水 濛浊而宜麻, 泲水 通和而宜麦。”
(3).开朗平和。南史·刘孺传:“及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 唐 元结 《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材业 次山 不如 云卿 ,词赋 次山 不如 云卿 ,通和 次山 不如 云卿 。”
《國語辭典》:通商  拼音:tōng shāng
本指商品买卖的行为。后指与外国互相贸易。如:「台中港辟建以后,台中已成为通商大埠。」《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公。」唐。孔颖达。正义:「通商:通商贩之路,令货利往来也。」也作「通市」。
《漢語大詞典》:通流
(1).指通行。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本经训》:“ 江 淮 通流,四海溟涬。”南史·夷貊传上·西南夷:“水陆通流,百贾交会。”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开渠港五百餘里,漕輓通流,灌注一郡。”
(2).谓货物流通。荀子·王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既免征税,而脚钱又轻,故物货通流。”
(3).往来走动,交往。 吴汝纶 《〈孔叙仲文集〉序》:“ 梅 曾 二家宾客相通流。”
《漢語大詞典》:通班
(1).通于朝班。谓显要的官职。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洪私过误,真以通班。”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僕少小仕,早躡通班。” 宋 陆游 《皇太子受册贺皇后笺》:“臣自去通班,久安故里。” 明 李东阳 《柳通判考满族帐词代广平作》:“名移新檄,步輟通班。”
(2).旧指官署里皂、壮、快三班。《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此时通班衙役两旁站齐,大堂上灯笼火把照耀如同白昼。”
《國語辭典》:会通(會通)  拼音:huì tōng
融会贯通。《易经。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
《國語辭典》:大通  拼音:dà tōng
1.通答事物之理。《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2.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27~529)。
《漢語大詞典》:通夕
整夜。《淮南子·精神训》:“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头,踡跼而諦,通夕不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若有秽恶及其所止者,则有虎通夕来守,人不去,便伤害人。” 宋 韩琦 《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时雪方洽》诗:“万方蒙泽人人贺,通夕无风阵阵乾。” 周善培 《辛亥四川事变之我·王豹君侍郎六十寿叙》:“ 采帅 豪饮,平生未尝醉,独辛亥六月初二日大醉而哭通夕。”
分類:整夜
《骈字类编》:得通
易林治道得通君臣相承
分类:得通
《漢語大詞典》:通仙
1.见"通仙"。
《漢語大詞典》:通仙(通僊)
亦作“ 通僊 ”。
(1).谓众仙。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肆覲天宗,爰集通仙。” 李善 注:“通仙,谓众仙也。”
(2).谓非凡,不同一般。 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 庖牺 遗绪费钻研,赖有 君平 演后传,徵应妙通僊,休咎几微如见。”
(3).形容本领极大。 茅盾 《子夜》十一:“ 徐曼丽 就是通仙,也不能马上就知道我在这里。”
《國語辭典》:通玄  拼音:tōng xuán
精通玄妙的道理。汉。张衡〈东巡诰〉:「皇皇者凤,通玄知时。」三国魏。曹植 包羲:「瑟以像时,神德通玄。」
分類:通晓玄妙
《國語辭典》:通晓(通曉)  拼音:tōng xiǎo
1.从晚上到天亮、彻夜。《三国志。卷六四。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滕胤》:「胤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或通晓不寐。」
2.明白了解。唐。韩愈 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为人聪俊,广览诗书,九经三史,无不通晓。」
《國語辭典》:通名  拼音:tōng míng
1.自道姓名。《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须臾,曹洪、李典、乐进来见驾。通名毕。」
2.普通名称。名物的一般称呼。
《國語辭典》:精通  拼音:jīng tōng
1.精诚感应。《庄子。刻意》:「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
2.深入瞭解而贯通。《三国演义》第五回:「二人弓马熟娴,武艺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