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融释(融釋)
(1).熔解。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反视其下,若垂酥滴乳之状,盖初为火之所融释也。”
(2).消失;化解。 贾思协 齐民要术·插梨原注引《永嘉记》:“ 青田村 民家,有一梨树,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常以供献,名曰‘御梨’。实落地即融释。” 宋 叶适 《〈沈子寿文集〉序》:“读之者如设芳醴珍殽,足饮饜食而无醉饱之失也,又能融释众疑。” 明 唐顺之 《答茅鹿门知县书》之二:“熟观 鹿门 之文及 鹿门 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3).通解;解释。 清 戴名世 《自订时文全集序》:“见近日所雕刻流传,熟习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於经史及诸子者,条贯融释,自闢一径而行。”
《國語辭典》:独有(獨有)  拼音:dú yǒu
1.独自占有。如:「这块空地是他们家所独有的。」
2.只有、仅有。如:「班上独有他没有近视。」
《國語辭典》:解人  拼音:jiě rén
明理识趣的人。《三国志。卷五九。吴书。吴主五子传。孙霸传》:「玄曰:『旧赦有大小,或天下,亦有千里、五百里赦,随意所及。』亮曰:『解人不当尔邪!』乃赦宫中,基以得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也作「六通四达」。
《漢語大詞典》:通释(通釋)
疏通解释。北史·宇文恺传:“令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北史·成淹传:“ 淹 上《接舆释游论》,帝览之,詔尚书 李訢 曰:‘卿诸人不如 成淹 论,通释人意。’” 清 浦起龙 有史通通释
《國語辭典》:通解  拼音:tōng jiě
通达理解。《北齐书。卷四四。儒林传。冯伟传》:「少从李宝鼎游学,李重其聪敏,恒别意试问之。多所通解,尤明礼传。」《新唐书。卷一八四。杨收传》:「疏眉目,寡言笑,博学彊记,至它艺无不通解。」
《漢語大詞典》:敷时(敷時)
普天下。敷,通“ 溥 ”。时,世。《诗·周颂·赉》:“ 文王 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高亨 注:“敷,读为普。时,世也。绎,借为懌,喜悦。思,语气词。此句言普天下都喜悦 周 朝。” 林义光 通解:“敷借为溥。溥,普也。”一说:“敷,布;时,是……﹝言﹞布此 文王 功德之在人而可绎思者,以賚有功,而往求天下之安定。”参阅 朱熹 集传。
《漢語大詞典》:詟谆(讋諄)
谓怨恶,诽谤。管子·君臣下:“大臣乱曰称述,中民乱曰讋谆,小民乱曰财匱。” 赵守正 通解:“讋谆,指对上诽谤不满。”
《漢語大詞典》:颠旄(顛旄)
指头发。旄,通“ 毛 ”。管子·小匡:“劝之以庆赏,糺之以刑罚,粪除其颠旄,赐予以镇抚之,以为民终始。” 戴望 校正:“旄与毛通。” 赵守正 通解:“颠旄:头顶之髮……旄,同‘毛’,毛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