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商部
清 末中央政府成立的掌管通商及运输等事务的部门。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欲求利国,先祛二弊;欲祛二弊,先自上始。必乃于六部之外,特设一商部,兼辖南北洋通商事宜。”
《漢語大詞典》:洋禁
封闭海关,不与外国通商往来。清史稿·世宗纪:“辛丑,开 闽省 洋禁。”
《国语辞典》:通商口岸  拼音:tōng shāng kǒu àn
特许与外国人通商的港埠。原只限于沿江沿海的港口,其后内地陆续开放的商埠亦沿用此称。也称为「通商港」、「商埠」。
《国语辞典》:三通四流  拼音:sān tōng sì liú
大陆地区对台湾海峡两岸的通邮、通航、通商及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国语辞典》:黄埔条约(黄埔条约)  拼音:huáng pǔ tiáo yuē
清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清廷遣耆英与法国代表在黄埔所订的通商章程。允许法国人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自由居住、往来与通商。
《国语辞典》:大三通  拼音:dà sān tōng
指两岸间直接通商、通航、通邮。
《國語辭典》:最惠国待遇(最惠國待遇)  拼音:zuì huì guó dài yù
缔约国之一给予第三国某种权利时,其他缔约国即当然享受同等的权利,而不必另订新约。
《国语辞典》:北洋大臣  拼音:běi yáng dà chén
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设于清同治九年,掌管直隶(河北)、山东、奉天(辽宁)三省的洋务、海防及关政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
《国语辞典》:外交部  拼音:wài jiāo bù
中央政府行政院的一部。掌理国际交涉及有关在外侨民、居留的外人、国内外通商等事务。我国于部下分设亚东太平洋、亚西、非洲、欧洲、北美、中南美、条约法律、国际组织、礼宾、总务等司。
《漢語大詞典》:闭关绝市(閉關絶市)
封闭关口,不与外界通商。 清 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 中国 要需,何难闭关絶市!” 陈炽 《〈盛世危言〉序》:“ 中国 乃闭关絶市而不能,习故安常而不可。”
《國語辭典》:闭关锁国(閉關鎖國)  拼音:bì guān suǒ guó
紧闭国家关口,不与外国交通往来。如:「因为闭关锁国,东亚各国晚了一百多年才赶上工业革命。」
《國語辭典》:南洋大臣  拼音:nán yáng dà chén
职官名。为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清咸丰十年设置,由两江总督兼任,职掌江苏省以南沿海各省及长江沿岸一带的洋务、海防及关政。
《國語辭典》:南洋  拼音:nán yáng
1.清时称江苏省以南沿海各省及长江沿岸一带为「南洋」。
2.群岛名。位于亚洲南部的群岛。参见「南洋群岛」条。
《漢語大詞典》:榷易署
宋 代官署名。掌管与外国通商之事。宋史·张逊传:“ 岭南 平后, 交阯 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 逊 请於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緡,以济经费。”
《國語辭典》:商埠  拼音:shāng bù
旧时与国外通商的地方。可分为自行开放和按照条约开放两种。也称为「通商口岸」。
《漢語大詞典》:厘卡(釐卡)
旧时征收厘金的机构。一般于通商要道设置正卡,下设分卡、巡卡等。分卡下再设置查验分卡和收厘分卡。前者专司查验和缉私;后者专管征收。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可否飭下各省督抚察度情形,或酌减捐数,或归併釐卡,以为异日尽裁之渐。” 清 刘铭传 《请开铁路以图自强疏》:“方今国计絀於防边,民生困於釐卡。”参见“ 釐捐 ”、“ 釐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