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边埸(邊埸)
边疆;边地。晋书·载记序:“此言能教训卒伍,整齐车甲,边埸既伏,境内以安。” 宋 陈傅良 《除夜用前韵》:“鸿儒筹禁省,壮士守边埸。”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一》:“謡俗浇酗,其五荒;边埸弛警,其六荒。”
分類:边疆边地
《漢語大詞典》:遐疆
(1).边疆。《宋书·二凶传》:“凡此诸帅,皆英果权奇,智略深赡,名震中土,勋畅遐疆。”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词赡》:“詔曰:‘乃者权臣陵纵,兆乱基祸。故 吉阳 令 张约之 抗疏矢言,至诚慷慨,遂事屈群丑,殞命遐疆,志节不申。’”
(2).广阔无垠之境界。 唐 朱怀隐 《大唐方与县故栖霞寺讲堂佛钟经碑》:“荫菩提之巨泽,尽芬子於方城,游无碍之遐疆,承天衣於磐石。”
《漢語大詞典》:边宇(邊宇)
边地;边疆。 元 袁桷 《次韵黄松瀑自广信见寄》:“ 开元 天子书石经,雉头焚却边宇寧。”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今若復轻率蕆事,则贼焰愈张,众土司皆罹其毒,边宇将无寧日。”
分類:边地边疆
《漢語大詞典》:郊埸
边疆。 汉 应瑒 《弈势》:“云合星罗,侵偪郊埸。”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郊埸多垒,嘉生不遂。”
分類:边疆
《國語辭典》:中外  拼音:zhōng wài
1.内心和外表。《逸周书。卷六。谥法》:「行见中外,曰悫。」
2.中国和外国。《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宣帝之世,会呼韩来降,故边人获安、中外为一。」
3.中央与地方。《汉书。卷九。元帝纪》:「以用度不足,民多复除,无以给中外繇役。」《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序》:「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
4.中表兄弟。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始,我父唯舅。』」
《漢語大詞典》:三边(三邊)
(1). 汉 时指 匈奴 、 南越 、 朝鲜 。史记·律书:“ 高祖 有天下,三边外畔。”
(2).指东、西、北边陲。后汉书·杨震传:“ 羌 虏钞掠,三边震扰。”资治通鉴·汉安帝延光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边,东、西、北也。”
(3). 明 时指 延绥 、 甘肃 、 宁夏 三地区。明史·宪宗纪一:“﹝ 成化 十年正月﹞癸卯, 王越 总制 延绥 、 甘肃 、 寧夏 三边,驻 固原 。”
(4).原 安边 及 定边 、 靖边 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 陕 甘 宁 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 三边 。 毛泽东 《组织起来》:“我希望你们回到 关中 去,回到 陇东 去,回到 三边 去……领导人民,领导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
(5).泛指边境,边疆。 唐 辛常伯 《军中行路难》诗:“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宋 刘克庄 《汉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但管取,三边无警,活他百万生灵。”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一折:“可怜死战三边上,不得生封万户侯。”
《國語辭典》:王国(王國)  拼音:wáng guó
1.天子统治的国家。即中央政府。《诗经。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广命懿亲,以藩王国。」
2.指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所建之国。《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是时,名都王国有献名马、宝剑、直百金。」
3.近代指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如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荷兰王国等。
4.喻相对独立的领域或范畴。如:「这个国家能成为汽车王国,靠的是不断的创新。」
《國語辭典》:内地(內地)  拼音:nèi dì
1.京畿以内之地。《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2.本国。《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本纪》:「巡幸江南,如在内地。」
3.内部之地,距离边疆或沿海较远的地区。《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论曰》:「先零侵境,赵充国迁之内地。」《文明小史》第四七回:「过此以往,一入内地,便是野蛮所居。」
4.非通商之口岸。
《漢語大詞典》:边臣(邊臣)
亦作“邉臣”。 驻守边疆的大臣、官员。 唐 贾岛 《颂德上贾常侍》诗:“边臣説使朝天子,发语轰然激夏雷。” 宋 苏辙 《上皇帝书》:“既而邉臣失律,先事轻发,亦既入践其国,係虏其民矣。” 清 邓显鹤 《书楚宝增辑〈熊襄愍传〉后》:“夫同一边臣,才地相近,而成败祸福相反若此。”
《國語辭典》:边塞(邊塞)  拼音:biān sài
边境关塞。《史记。卷六○。三王世家》:「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看得杨化以边塞贫军,跋涉千里,银不满三两,于大郊辄起毒心。」
《國語辭典》:和亲(和親)  拼音:hé qīn
1.和睦亲善。《礼记。乐记》:「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2.敌对双方为求和平而联婚交谊。《汉书。卷五○。汲黯传》:「与胡和亲,毋起兵。」《三国演义》第四四回:「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國語辭典》:青冢  拼音:qīng zhǒng
在归绥市南大黑河畔的冢墓,相传为王昭君墓。因冢上的草色常青,故称为「青冢」。唐。柳中庸 征人怨诗:「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张乔书边事诗:「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也作「青冢」。
《國語辭典》:方隅  拼音:fāng yú
部分区域。《晋书。卷四二。列传。唐彬》:「广武将军唐彬受任方隅,东禦吴寇,南临蛮越,抚宁疆场,有绥禦之绩。」
《漢語大詞典》:戍兵
戍守边疆的士兵。 前蜀 韦庄 《悯耕者》诗:“如今暴骨多於土,犹点乡兵作戍兵。” 宋 曾巩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臣尝议今之兵,以谓西北之宜,在择将帅;东南之备,在益戍兵。” 清 查慎行 《随猎归途》诗:“官马散随黄犊卧,戍兵秋较老农閒。”
《國語辭典》:戍卒  拼音:shù zú
旧时守边的军士。《文选。扬雄。羽猎赋》:「储积共偫,戍卒夹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默思失业途,因念远戍卒。」也称为「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