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辩口
争辩
才辩
辩析
辩正
博辩
辩言
强辩
无辩
廷辩
巧辩
辩慧
有辩
口辩
智辩
《漢語大詞典》:辩口(辯口)
(1).谓善于辞令,能言善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襄王 闻 雎 辩口,乃使人赐 雎 金十斤及牛酒, 雎 辞谢不敢受。”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2).指能言善辩的口才。《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属者 苏秦 、 张仪 驰骋辩口,离间诸国。”
《國語辭典》:争辩(爭辯)  拼音:zhēng biàn
争论、辩论。《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此是朕意,华但与朕同耳,何必争辩?」《文明小史》第三八回:「东翁的话诚然不错,要合外国人争辩起来,好便好,不好就动干戈。」也作「争辨」。
《漢語大詞典》:才辩(才辯)
亦作“ 才辨 ”。 才智机辩。后汉书·列女传·蔡琰:“﹝ 琰 ﹞博学有才辩,又妙於音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客甚有才辨, 瞻 ( 阮瞻 )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復甚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之二:“一朝鹏举,万里鸞翔,纵任才辩,游説君王。” 清 戴名世 《蔡瞻眠文集序》:“ 瞻眠 通敏有才辨,其气甚豪。”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使绝域一科,以能通各国公法、各国条约章程,才辩开敏者为及格。”
分類:才辩才智
《國語辭典》:辩析(辯析)  拼音:biàn xī
分辨、分析。《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每上朝,令史恒有三五十人随上,咨事辩析,未尝壅滞。」
《漢語大詞典》:辩正(辯正)
(1).谓言辞华美雅正。北齐书·李绘传:“﹝ 李绘 ﹞音辞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
(2).辨别纠正。辩,通“ 辨 ”。后汉书·张晧传:“ 晧 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辩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
(3).辨析考正。辩,通“ 辨 ”。南史·儒林传·张讥:“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四·清溪五曲:“野客丛书尝载此説。亦失于辩正。”
(4).辩白驳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这一篇既是近于对前一文的辩正,而且看那口吻,可知作者和复旦大学是很关切,有作为的。”
《漢語大詞典》:博辩(博辯)
亦作“ 博辨 ”。 从多方面论说;雄辩。韩非子·说难:“径省其説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之。” 梁启雄 解:“多,指博辩之辞众多。‘交’字当从 顾 説作‘史’……这是説:如果説者琐碎地作广博的辩説,君主就认为是话多,因而把説者的话看成是废话。” 汉 徐干 中论·虚道:“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 明 唐顺之 《答王南江提学》:“兄雄俊之文,博辩之才,迈往之气,无一人不知之。”
《漢語大詞典》:辩言(辯言)
(1).巧伪之言,美丽动听而奸诈虚伪的言词。书·太甲下:“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 孔 传:“利口覆国家,故特慎焉。”
(2).指巧言。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 镜机子 曰:‘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國語辭典》:强辩(強辯)  拼音:qiáng biàn
有力的辩论。《北史。卷八十一。儒林传上。张彫武传》:「弟子远方就业者以百数,诸儒服其强辩。」
《國語辭典》:强辩(強辯)  拼音:qiǎng biàn
理屈却强为辩论、辩解。《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祁太爷道:『这厮强辩!』」《文明小史》第四十六回:「他强辩道:『你当我是弋取功名来的么?』」
《漢語大詞典》:无辩(無辯)
亦作“ 无辨 ”。 没有区别;混杂。庄子·齐物论:“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於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成玄英 疏:“辩,别也……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鷇鸟之音,有声无辩!”吕氏春秋·离谓:“ 郑国 多相县以书者……令无穷,则 邓析 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辨矣。” 高诱 注:“辨,别。”《淮南子·要略》:“ 齐景公 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辩。” 高诱 注:“辩,别也。”一本作“ 无辨 ”。后汉书·皇后纪序:“ 高祖 帷薄不修, 孝文 袵席无辩。” 李贤 注:“ 孝文 幸 慎夫人 ,每与皇后同坐,是无辩也。”
分類:区别混杂
《漢語大詞典》:廷辩(廷辯)
亦作“ 廷辨 ”。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鋭身为救 灌夫 ……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 灌夫 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 魏其 食,曰:‘东朝廷辩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执政中有论不同者,臣请与之廷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既而 準 入对,帝语及 冯拯 事, 準 抗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之体。’”
(2).指在公堂上辩论。新唐书·李义琰传:“ 李勣 为都督,僚吏惮其威, 义琰 独敢廷辨曲直, 勣 甚礼之。”
《國語辭典》:巧辩(巧辯)  拼音:qiǎo biàn
1.巧妙的辩论。如:「他常常利用巧辩来掩饰过错。」
2.强辩、强词夺理。唐。魏徵〈论时政疏〉:「便佞之徒,肆其巧辩。」
分類:巧辩诡辩
《漢語大詞典》:辩慧(辯慧)
聪明而富于辩才。墨子·尚同中:“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 汉 祢衡 《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西蜀 官妓曰 薛涛 者,辩慧知诗。” 章炳麟 《訄书·商鞅》:“夫使民有权者,必其辩慧之士,可与议令者也。”参见“ 才辩 ”。
分類:聪明辩才
《漢語大詞典》:才辩(才辯)
亦作“ 才辨 ”。 才智机辩。后汉书·列女传·蔡琰:“﹝ 琰 ﹞博学有才辩,又妙於音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客甚有才辨, 瞻 ( 阮瞻 )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復甚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之二:“一朝鹏举,万里鸞翔,纵任才辩,游説君王。” 清 戴名世 《蔡瞻眠文集序》:“ 瞻眠 通敏有才辨,其气甚豪。”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使绝域一科,以能通各国公法、各国条约章程,才辩开敏者为及格。”
分類:才辩才智
《韵府拾遗 铣韵》:有辩(有辩)
庄子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分类:有辩
《國語辭典》:口辩(口辯)  拼音:kǒu biàn
能言善辩的口才。《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漢語大詞典》:智辩(智辯)
亦作“ 智辨 ”。
(1).聪慧与口才。韩非子·说难:“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繫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新唐书·李轨传:“﹝ 轨 ﹞略知书,有智辩。”《东周列国志》第一○四回:“有 甘茂 之孙 甘罗 ,年虽少,然名家之子孙,甚有智辩。”
(2).指巧辩。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 唐肃宗 流播之中,怵於邪谋,遂成 灵武 之篡,千载之下,虽智辨百出,不能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