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9,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
不辨
能辨
明辨
辨明
辨论
辨色
辨才
辨析
无辨
论辨
辨方
辨别
辨正
有辨
辨说
《韵府拾遗 铣韵》:不辨
左传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史记杨仆传为人少文居廷悯悯不辨
分类:不辨
《韵府拾遗 铣韵》:能辨
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其伪者相辄能辨之
分类:能辨
《國語辭典》:明辨  拼音:míng biàn
清楚的分辨。《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清。刘开〈问说〉:「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國語辭典》:辨明  拼音:biàn míng
辨别清楚。《西游记》第三八回:「果然扫荡妖氛,辨明邪正,庶报你父王养育之恩也。」
《國語辭典》:辨色  拼音:biàn sè
1.天刚亮,能辨别物色的时候。《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唐。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诗:「辨色趋中禁,分班列上台。」唐。元稹《莺莺传》:「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
2.分辨颜色。如:「辨色测验」。《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3.辨别脸色。如:「鉴貌辨色」。《西游记》第一四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國語辭典》:辨论(辨論)  拼音:biàn lùn
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者当面以言辞相互论争。《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却说申子平正与黄龙子辨论,忽听背后有人喊道:『申先生,你错了。』」
《國語辭典》:辨色  拼音:biàn sè
1.天刚亮,能辨别物色的时候。《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唐。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相公中书相公〉诗:「辨色趋中禁,分班列上台。」唐。元稹《莺莺传》:「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
2.分辨颜色。如:「辨色测验」。《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3.辨别脸色。如:「鉴貌辨色」。《西游记》第一四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漢語大詞典》:辨才
(1).佛教语。谓善于宣讲佛法之才。辨,通“ 辩 ”。《华严经·十行品》:“超出世间大论师,辨才第一狮子吼。”
(2).善于言谈或辩论之才,雄辩之才。辨,通“ 辩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桑 别驾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
《國語辭典》:辨析  拼音:biàn xī
明辨、分析。如:「他的辨析能力强,表达能力却不足。」
《漢語大詞典》:无辨(無辨)
见“ 无辩 ”。
《漢語大詞典》:无辩(無辯)
亦作“ 无辨 ”。 没有区别;混杂。庄子·齐物论:“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於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成玄英 疏:“辩,别也……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鷇鸟之音,有声无辩!”吕氏春秋·离谓:“ 郑国 多相县以书者……令无穷,则 邓析 应之亦无穷矣。是可、不可无辨矣。” 高诱 注:“辨,别。”《淮南子·要略》:“ 齐景公 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辩。” 高诱 注:“辩,别也。”一本作“ 无辨 ”。后汉书·皇后纪序:“ 高祖 帷薄不修, 孝文 袵席无辩。” 李贤 注:“ 孝文 幸 慎夫人 ,每与皇后同坐,是无辩也。”
分類:区别混杂
《國語辭典》:论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评量、辨析。《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2.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證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漢語大詞典》:辨方
辨别四方。《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郑玄 注:“辨,别也。 郑司农 云:‘别四方,正君臣之位。’” 晋 成公绥 《天地赋》:“辨方正土,经界建邦。”
《國語辭典》:辨别(辨別)  拼音:biàn bié
1.判别、分别出来。如:「辨别雌雄」、「辨别是非」。
2.休妻或卖妾。《金瓶梅》第七五回:「月娘道:『莫不等的汉子来家,好老婆把我别变了!』金莲道:『你是真材实料,谁敢辨别你!』」也作「别变」。
《國語辭典》:辨正  拼音:biàn zhèng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如:「这篇作文的错字连篇,非得一一辨正不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自晋氏播迁,兵戈不息,雅乐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无由辨正。」
《韵府拾遗 铣韵》:有辨
礼记表记宽而有辨
《漢語大詞典》:辨说(辨説)
(1).辨析论述。礼记·仲尼燕居:“辨説得其党。” 孔颖达 疏:“谓分辨论説《乐》之等,各得其党类,不乖事之义理。”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执事所以教,反復数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説,若鄙説一明,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説而释然无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阳明 登坛讲学,反覆辨説‘良知’二字。”
(2).论辩。辨,通“ 辩 ”。《商君书·农战》:“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辨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 宋 曾巩 《亡兄墓志铭》:“有智策,能辨説,其贯穿反復,人莫有能屈之者。”
(3).辩解,分辩。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少卿一时心慌,不及问他从何而来,且自辨説道:‘我非忘卿,只因归到家中,叔父先已别聘,强我成婚,我力辞不得。所以蹉跎至今,不能来你那里。’”
(4). 中国 古代逻辑名词。指推理和论证。荀子·正名:“辨説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