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32,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50  51  52  5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卑辞重币
陂辞
大放厥辞
大肆厥辞
东观属辞
楚筵辞醴
楚辞集注
楚辞体
楚辞章句
陈辞滥调
絺辞绘句
赐爵固辞
传闻异辞
辞不达意
辞不获命
《漢語大詞典》:卑辞重币(卑辭重幣)
谓言辞谦恭,礼物丰厚。战国策·秦策三:“卑辞重币以事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 惧,必卑辞重币以事 秦 。”亦作“ 卑辞厚币 ”。新唐书·李抱真传:“ 抱真 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裕靖节公殉难:“ 若木 由是名闻 江 南,凡 两江 总督到任,必卑辞厚币,敦请入幕,为上宾者数十年。”
《漢語大詞典》:陂辞(陂辭)
邪僻不正的言论。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五年:“御史 张巖 ,言 履 倡为陂辞,摇撼国是,遂罢去。”
分類:邪僻言论
《國語辭典》:大放厥辞(大放厥辭)  拼音:dà fàng jué cí
厥,其也。本指写作时极力铺陈。唐。韩愈 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后转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如:「他歪曲事实,在报章杂志上大放厥辞,混淆大众视听。」也作「大放厥词」。
《國語辭典》:大肆厥辞(大肆厥辭)  拼音:dà sì jué cí
铺张辞藻,大展文才。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乐。序〉:「先生天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
《國語辭典》:大放厥辞(大放厥辭)  拼音:dà fàng jué cí
厥,其也。本指写作时极力铺陈。唐。韩愈 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后转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如:「他歪曲事实,在报章杂志上大放厥辞,混淆大众视听。」也作「大放厥词」。
《分类字锦》:东观属辞(东观属辞)
李峤让麟台少监表西垣载笔五字非工东观属辞两班难嗣
分类:贵盛
《漢語大詞典》:楚筵辞醴(楚筵辭醴)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载, 楚元王 礼敬 穆生 ,常为设醴。及王 戊 即位,忘设醴。 穆生 退曰:“可以逝矣!”遂谢病去。后因以“楚筵辞醴”为遭君主冷遇的典实。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楚 筵辞醴日, 梁 狱上书辰……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漢語大詞典》:楚辞集注
楚辞注本。南宋朱熹集注。楚辞章句原为十七卷,此书删去《七谏》等四篇,增入西汉贾谊作品二篇,编为八卷。其注释简明精当,多数观点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另附有《辨证》二卷。
分類:注本删去
《漢語大詞典》:楚辞体(楚辭體)
文体名。起于 战国 时 楚国 ,以 屈原 的《离骚》为代表。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 楚 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 楚 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漢語大詞典》:楚辞章句
楚辞注本。东汉王逸注。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
《漢語大詞典》:陈辞滥调(陳辭濫調)
见“ 陈词滥调 ”。
《漢語大詞典》:陈词滥调(陳詞濫調)
亦作“ 陈辞滥调 ”。 陈旧、空泛的言词。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 朱元璋 很喜欢阅读。” 萧乾 《老报人馀笔·随想录》:“ 伦敦 一家报社的编辑部发给每个工作人员一部《本报禁用词汇》,里边开列了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些陈词滥调,诸如‘众所周知’。” 孙犁 《澹定集·读一篇散文》:“不巧的是,凡是长篇散文,新鲜意思却非常之少,语言也是陈词滥调。”
《漢語大詞典》:絺辞绘句(絺辭繪句)
同“ 絺句绘章 ”。 明 宋濂 《〈田氏哀慕诗集〉序》:“是诗之传……则为移风易俗之益又岂小哉!其视絺辞绘句道淫而宣骄者何如也?”
《分类字锦》:赐爵固辞(赐爵固辞)
晋书外戚传王蕴字叔仁孝武定皇后父司徒左长史濛之子也定后立以后父封建昌县侯蕴以恩泽赐爵非三代令典固辞不受朝廷敦劝终不肯拜
分类:外戚
《國語辭典》:传闻异辞(傳聞異辭)  拼音:chuán wén yì cí
春秋处理历史材料,分为所见之世、所闻之世、所传闻之世,依此三世远近而有不同的措辞。对于年代久远,由传闻而得知的事,记载得比较简略,称为「传闻异辞」。《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以不曰?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汉。何休。解诂:「所见者,谓昭、定、哀已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世也。」后泛称歧异不一的传述言辞。
《國語辭典》:辞不达意(辭不達意)  拼音:cí bù dá yì
所用的言词无法确切表达心意。如:「他太紧张,说起话来辞不达意。」也作「词不达意」、「辞不意逮」。
《漢語大詞典》:辞不达义(辭不達義)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二:“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亦作“ 辞不达意 ”。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自序》:“所记皆寻常世俗杂务,且其辞不达意者,间亦有之。” 陈梦家 《论简朴》:“当然有些人辞不达意并不是为了说话故意要花藻,而是由于思路不清,缺乏条理和逻辑性。”
《國語辭典》:辞不获命(辭不獲命)  拼音:cí bù huò mìng
辞谢却得不到允许。《庄子。天地》:「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宋。魏了翁 奏乞降便宜诏书:「臣误蒙圣恩骤升宥府,专征阃外,假以便宜黜陟之典,非臣所克负荷,辞不获命,冒昧祗承。」
分類:辞谢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