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86,分140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离身
绕身
律身
上身
捐身
诚身
身受
倾身
切身
润身
身边
隐身
俯身
竦身
真身
《漢語大詞典》:离身(離身)
(1).离开身体。庄子·渔父:“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唐 张籍 《寄宋景》诗:“詔发官兵取乱臣,将军弓箭不离身。”
(2).传说中之国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离身 、 反踵 之君, 髽首 贯胸 之长。” 李善 注:“周书曰:‘ 离身 、 染齿 之国,以龙角神龟为献。’尔雅曰:‘北方有比肩人焉,迭食而迭望。’ 郭璞 曰:‘此即半体之人,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鼠之相合尔。’” 张铣 注:“ 离身 、 反踵 、 髽首 、 贯胷 ,四海国名。”
《漢語大詞典》:绕身
(1).谓古代将盛装金银或钱币的布袋盘绕在腰间。 唐 王建 《远将归》诗:“但令在舍相对贫,不向天涯金遶身。”
(2).围绕身体。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狗蚤颂》:“ 侯峯和尚 《狗蚤颂》云:‘摸不着时寻不见,十二时中遶身转。’”
《漢語大詞典》:律身
犹律己。 唐 杜牧 《卢搏除庐州刺史制》:“故行令不如行化,律人不如律身。” 唐 黄滔 《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晦迹樵客,庐於西巖石室,律身守道,如居千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吴门 石琢 堂 殿撰 韞玉 ,以文章伏一世。其律身清谨,实不愧道学中人。”
分類:律己
《國語辭典》:上身  拼音:shàng shēn
1.身体的上半部。《文明小史》第一六回:「腰下垂了两副白绸子的扎腰,上身穿一件三寸不到小袖管的长袖马褂。」
2.招引到自己身上。如:「这不关你的事,别惹祸上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便揽了这件事上身,直到此刻才得办妥了。」
3.衣服初穿在身上。如:「新装上身,顿觉精神百倍!」
《國語辭典》:捐身  拼音:juān shēn
舍弃身躯。指死亡。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八:「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
《漢語大詞典》:诚身(誠身)
谓以至诚立身行事。《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 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恭惟某官英姿山立,大度渊渟。不愧於天而不怍於人,卓矣诚身之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如説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國語辭典》:身受  拼音:shēn shòu
亲自承受。如:「感同身受」。
分類:亲身身受
《漢語大詞典》:倾身(傾身)
(1).身体向前倾。多形容对人谦卑恭顺。后汉书·隗嚣传:“ 嚣 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旧唐书·窦建德传:“﹝ 竇建德 ﹞每倾身接物,与士卒均执勤苦,由是能致人之死力。”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艺祖 既天姿英特,问其年,復亥生也。 永德 大喜,倾身事之。” 明 高启 《南宫生传》:“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2).竭尽全力。史记·酷吏列传:“ 周阳侯 始为诸卿时尝繫 长安 , 汤 倾身为之。”后汉书·郭太传:“乡里有忧患者, 淑 輒倾身营救,为州閭所称。” 清 方苞 《孙徵君传》:“而 奇逢 独与 定兴 鹿正 、 张果中 倾身为之。”
《國語辭典》:切身  拼音:qiè shēn
1.近身。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乐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
2.与自身密切相关。宋。朱熹〈答程正思书〉:「朝夕点检,是切身之急务。」也作「切己」。
3.亲身、自身。如:「晚归的人要特别留心切身的安全。」
《國語辭典》:润身(潤身)  拼音:rùn shēn
修洁其身。《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唐。祖咏酬汴州李别驾赠〉诗:「所愧能投赠,清言益润身。」
《國語辭典》:身边(身邊)  拼音:shēn biān
1.身旁周遭。《红楼梦》第二四回:「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能牙利爪的,那里插的下手去。」
2.身上。
《國語辭典》:隐身(隱身)  拼音:yǐn shēn
隐匿形体。如:「他隐身在茂密的草丛里,以躲避敌军的追捕。」
《國語辭典》:俯身  拼音:fǔ shēn
弯下身体。如:「每当他看到错落在草丛中的含羞草时,总喜欢俯身抚弄。」《红楼梦》第七八回:「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
分類:俯身弯腰
《國語辭典》:竦身  拼音:sǒng shēn
纵身往上跳。《淮南子。道应》:「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
《漢語大詞典》:真身
佛教语。佛教认为为度脱众生而化现的世间色身。佛、菩萨、罗汉等。 唐 慧能 《坛经·付嘱品》:“十一月, 广 、 韶 、 新 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 宋 文天祥 《南华山》诗原注:“ 六祖禪师 真身盖数百年矣。”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摩腾真身:“今 洛 中 白马寺 , 摩腾 真身尚在。” 秦牧 《惠能和尚的偈语》:“六十年代, 南华寺 还有他的‘真身’和‘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