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严尊(嚴尊)
(1).尊崇。战国策·魏策二:“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 秦 也,明矣。”
(2).犹尊严。《史记·李斯列传》:“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
(3).敬词。用于称有身份、地位的对方。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如赐览观,亦有可采,干黷严尊,伏增惶恐, 愈 再拜。”
《漢語大詞典》:金枷
金饰的枷具。古代用以械系特殊身份的人。新唐书·吐蕃传下:“吾既作金枷,将必得 瑊 以见赞普。” 清 洪升 《长生殿·重圆》:“金枷脱,玉锁鬆。笑骑双飞凤,瀟洒到天宫。”
《國語辭典》:䌽女(綵女)  拼音:cǎi nǚ
宫女。《后汉书。卷七八。吕强传》:「臣又闻后宫䌽女数千馀人,衣食之费,日数百金。」《西游记》第一一回:「又查宫中老幼䌽女共有三千人,出旨配军。自此,内外俱善。」
分類:身份宫女
《漢語大詞典》:议请(議請)
指有特殊身份者犯罪时,可原其罪情奏请予以减罪。《魏书·刑罚志》:“先朝既无不讯之格,而空相矫恃,以长违暴。诸在议请之外,可悉依常法。”旧唐书·刑法志:“又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八: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宾,八曰议勤。”旧唐书·刑法志:“其犯十恶者,不得依议请之例。”
《國語辭典》:低微  拼音:dī wéi
低贱卑微。《三国志平话》卷中:「周瑜笑曰:『我闻诸葛出身低微,元是庄农。』」《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焦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
《漢語大詞典》:上僭
谓越位踰制,冒用高于自己身份的名义、礼仪或器物等。诗·邶风·绿衣序:“《緑衣》, 卫庄姜 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 孔颖达 疏:“由贱妾为君所嬖而上僭,夫人失位而幽微。” 汉 贾谊 新书·服疑:“等级既设,各处其检,人循其度。擅退则让,上僭则诛。”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今所得坑墓, 汉 印诸纽不一,必非贵而下拟,贱而上僭也。”
《漢語大詞典》:损惠(損惠)
谢人馈送礼物的敬辞。意谓对方降抑身份而加惠于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鴟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鴟。’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國語辭典》:国籍(國籍)  拼音:guó jí
1.广义指权利之主体或客体隶属于某一国家的关系而言。如自然人、法人、船舶、航空器等,均有其国籍。
2.狭义仅指自然人,个人隶属于某一国家的关系而言。近世各国,均有其国籍法,必须取得某国的国籍,方为某国的国民。
3.国家的典籍。《魏书。卷六二。列传。李彪》:「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
《漢語大詞典》:降身
降低身份。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以 契 稷 自比的圣人之徒,为了谄媚皇家,在这里降身为 张道陵 的小徒孙子了。”
分類:降低身份
《國語辭典》:归俗(歸俗)  拼音:guī sú
先前出家后再还俗。《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仍令诸州每岁造僧帐,有死亡、归俗,皆随时开落。」
《漢語大詞典》:怀玺(懷璽)
谓隐藏君主身份。玺,天子印。文选·张衡〈西京赋〉:“降尊就卑,怀璽藏紱。” 薛综 注:“天子印曰璽;紱,綬也。怀藏之,自同卑者也。” 晋 潘岳 《闲居赋》:“故髦士投紱,名王怀璽。” 宋 司马光 《汉宫词》:“逆旅聊怀璽,田间共鬭鷄。”
《漢語大詞典》:金虎符
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 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 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 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 金虎 ”。 元 萨都剌 《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
《國語辭典》:来头(來頭)  拼音:lái tou
1.来历、原由。如:「他这些话是有来头的,是冲著咱们说的。」《西游记》第二一回:「既如此说,也是个有来头的,我这敝处,却无卖眼药的。」
2.情势。《红楼梦》第一○五回:「众人看见来头不好,也有躲进里面屋里的,也有垂手侍立的。」
3.趣味。如:「这种游戏还有什么来头?」
《漢語大詞典》:什么人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用来问明是哪一个人或哪些人。例如:查明他是什么人。
表示询问某人的个性、职业、地位或作用。例如:你认为我是什么人,是傻瓜吗?
表示询问某人的身份。例如:不过是据说如此吗?什么人在这样说。
《漢語大詞典》:损辱(損辱)
(1).犹玷污。《后汉书·杨震传》:“外交属託,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
(2).对别人来信或所惠诗文的敬辞。意谓对方不惜贬抑身份。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损辱嘉命,蔚矣其文。诵读反覆,虽讽《雅》《颂》,不復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