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上口  拼音:shàng kǒu
诵读文章时熟练而流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几句读了一天不得上口,急得要哭出来了。」
《國語辭典》:诵咏(誦詠)  拼音:sòng yǒng
讽诵吟咏。《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每商较古今,兼以诵咏,听者忘疲。」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國語辭典》:吟诵(吟誦)  拼音:yín sòng
吟咏歌诵。如:「吟诵诗词」。《隋书。卷五七。薛道衡传》:「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唐。李白〈游泰山〉诗六首之四:「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漢語大詞典》:诵数(誦數)
(1).反复诵读。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 宋 王圭 《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漢語大詞典》:雒诵(雒誦)
反复诵读。雒,通“ 络 ”。 清 戴名世 《〈方百川稿〉序》:“得尽读两人之文,往往循环雒诵,不忍释去。”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援鹑堂笔记》:“迴翔雒诵,不能舍去。”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那不能直吞下去的模样,就和雒诵教训文学的时候相同。”参见“ 洛诵 ”。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漢語大詞典》:展诵(展誦)
开卷诵读。
分類:开卷诵读
《國語辭典》:读法(讀法)  拼音:dú fǎ
1.诵读法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王欲与官事,则何不试习读法,昭王读法十馀简而睡卧矣。」
2.读书的方法。如:「不同类别的书籍,自然就有不同的读法。」
3.字音当如何读,也称为「读法」。
《漢語大詞典》:咏吟
(1).曼声诵读。多指诵读诗词,亦指作诗。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 笋 酷好咏吟,时过 如彪 夫妇相与谈诗,或分笺拈韵,共相唱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揽其地风物,以助咏吟。”
(2).引申为歌颂。 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倒不如赞扬它,咏吟它,歌唱它,欢呼它呵!”
《漢語大詞典》:赞读(贊讀)
(1).赞唱诵读。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安徽·六安之婚嫁风俗》:“闹洞房之时,有一种通行之吉语,一人赞读,全体道好。”
(2).官名。 明 代东宫官属。明史·职官志二:“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及赞读等官。”
《漢語大詞典》:习读(習讀)
学习诵读。语出《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哀 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 何休 注:“读谓经,传谓训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弘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董遇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閒习读。”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中秋夜习读次,可二更已来,忽有人扣学窗牖间, 真伯 滛於典籍不知也。”
《漢語大詞典》:追诵(追誦)
(1).犹追述。史记·秦始皇本纪:“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2).指诵读以往的文章。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玘》之一:“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
《漢語大詞典》:漂麦(漂麥)
汉 高凤 妻晒麦于庭,令 凤 护麦, 凤 持书诵读,时天暴雨,潦水漂麦, 凤 竟不知。见后汉书·逸民传·高凤后以“漂麦”为专心读书的典实。 清 赵翼 《漫兴》诗:“尚躭书味忘漂麦,未长诗功想揠苗。”
分類:诵读
《漢語大詞典》:百读(百讀)
反复诵读。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一:“我昔入小学,首读‘仲尼居’,百读百不晓,但有唾成珠。” 朱自清 《论百读不厌》:“‘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
《漢語大詞典》:颂语(頌語)
谓诵读先古之书。颂,通“ 诵 ”。
分類:颂语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