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诵读(誦讀)  拼音:sòng dú
朗读。《三国志。卷五三。吴书。阚泽传》:「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國語辭典》:讽诵(諷誦)  拼音:fèng sòng
背诵而熟记之。《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讽诵遗言,不若亲承音旨。」《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明宗深有味乎其言,令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
《漢語大詞典》:暗诵(暗誦)
默诵;背诵。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多所暗诵,无不究其义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凡大历悉是筭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 有光 暗诵孝经。”
分類:背诵
《漢語大詞典》:背文
(1).背诵。周礼·春官·瞽矇“讽诵” 郑玄 注“谓闇读之不依咏也” 唐 贾公彦 疏:“背文与声节之,皆是闇读之,不依琴瑟而咏也。”
(2).背部的纹理。广雅·释鸟:“凤皇。背文曰义,腹文曰信。”
(3).古钱币背面的文字。
《漢語大詞典》:覆诵(覆誦)
犹背诵。新唐书·苏颋传:“ 頲 字 廷硕 ,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輒覆诵。”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十:“ 傅献简 与 杜祁公 取未见石刻文字二本,皆踰千言,各记一本, 祁公 再读, 献简 一读,覆诵之,不差一字。”
分類:背诵
《漢語大詞典》:讽念(諷念)
背诵。《西游记》第八十回:“却説 三藏 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分類:背诵
《漢語大詞典》:倍诵(倍誦)
背诵。倍,通“ 背 ”。 清 方苞 《左华露遗文序》:“年十二能倍诵五经,游庠序有闻。”
分類:背诵
《漢語大詞典》:倍讽(倍諷)
背诵。倍,通“ 背 ”。 清 刘大櫆 《郑氏节母传》:“ 牧 ( 郑牧 )六岁,则使就从兄受书,夜归,復亲督之倍讽。”
分類:背诵
《漢語大詞典》:倍读(倍讀)
背诵。倍,通“ 背 ”。 元 程端礼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徧,倍读百徧,又通倍读二三十徧。”
分類:背诵
《漢語大詞典》:理诵(理誦)
犹背诵。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检覆三业》:“已得演説几句深义,已得披读几卷经典,已得理诵几许文字。”
分類:背诵
《國語辭典》:成诵(成誦)  拼音:chéng sòng
熟读能诵。《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分類:读书背诵
《国语辞典》:熟读(熟读)  拼音:shóu dú
细心阅读并能背诵。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國語辭典》:诵习(誦習)  拼音:sòng xí
诵读学习。《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國語辭典》:记诵(記誦)  拼音:jì sòng
默记所读的书而背诵之。《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故贱其科,而不通者其罚特重。」《三国演义》第四○回:「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尝观道旁碑文一过,便能记诵。」
《國語辭典》:念经(念經)  拼音:niàn jīng
1.诵读宗教上的经文。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不须念经也做得一个和尚。」《水浒传》第四回:「员外放心,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经诵咒,办道参襌。」
2.讥笑人唠叨不止。如:「你每件事都千叮咛万交代,难怪别人都说你最爱念经。」
《國語辭典》:念经(唸經)  拼音:niàn jīng
1.诵读佛经。如:「他常跟著奶奶念经拜佛。」
2.讥笑人唠叨不止。如:「每回一见面,她便直对我念经,真是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