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成涣
已发的诏令。涣,指涣汗。帝王的诏令。 明 张居正 《进实录辞免加恩疏》:“伏望皇上,鉴臣悃诚,素无矫饰,收回成涣,特赐允俞。”参见“ 涣汗 ”。
分類:诏令帝王
《國語辭典》:涣汗(渙汗)  拼音:huàn hàn
1.比喻号令一发,如人之汗出不能复收,故唯有遵行。《易经。涣卦。九五》:「涣汗其大号。」《宋书。卷六○。列传。范泰》:「明诏爰发,已成涣汗,营制既下,远近遵承。」
2.流布。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兆发于前期,涣汗于后叶。」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涣汗于绿篇,氛氲于丹册者矣。」
《漢語大詞典》:司言
(1).谓担任中书舍人。 唐 之中书舍人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接纳上奏文表等事,故云。 唐 刘禹锡 《代裴相祭李司空文》:“ 度 忝司言,公持化权。” 唐 钱起 《和范郎中宿直中书晓玩清池赠南省同僚两垣遗补》诗:“司言兼逸趣,鼓兴接知音。”
(2).宫中女官名。负责传宣圣旨。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册皇后仪:“内命妇各就位,皇后首饰褘衣,内侍引司言,司言引尚宫,尚宫引皇后出閤。”明史·职官志三:“女官。六局。尚宫局,领司四:司记、司言、司簿、司闈。”原注:“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漢語大詞典》:应令(應令)
(1).响应诏令。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2). 魏 晋 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 晋 王濬 有《祖德应令》, 南朝 梁 萧纪 有《和湘东王夜梦应令》, 唐 贾曾 有《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参见“ 应教 ”。
《漢語大詞典》:应教(應教)
魏 晋 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 南朝 宋 湛茂之 有《历山草堂应教》诗。 唐 王维 有《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诗。 赵殿成 笺注:“ 魏 晋 以来,人臣放文字间,有属和於天子,曰应詔;於太子,曰应令;於诸王,曰应教。”
分類:诸王诗文
《漢語大詞典》:内制
(1). 唐 宋 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 唐 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 玄宗 开元 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唐 朱庆余 《上翰林蒋防舍人》诗:“清重可过知内制,从前礼絶外庭人。”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云。” 清 赵翼 《寄芷堂》诗之一:“视草久高 唐 内制,论文恰到 汉 《西京》。”
(2).翰林学士的别称。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称谓:“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掌王言、大制誥、詔令、赦文之类。”
《國語辭典》:口宣  拼音:kǒu xuān
古代天子临时使近臣代己口传意旨。《晋书。卷四○。杨骏传》:「便召中书监华廙、令何劭,口宣帝旨使作遗诏。」
《漢語大詞典》:温纶(温綸)
皇帝诏令的敬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吴江 陆朗夫 中丞燿外任时,母已年高……及为方伯,母夫人以痰疾颠狂益甚,必中丞侍侧,少息叫号,乃上疏陈情,即蒙温纶垂允。”
《漢語大詞典》:涣发(涣發)
犹颁发。特指帝王发布诏令。 宋 苏轼 《论时政状》:“实望陛下旬日之间,涣发德音,洗荡乖僻,追还使者,而罢条例司。”明史·李三才传:“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臣请涣发德音,罢除天下矿税。”
《漢語大詞典》:诏墨(詔墨)
诏令上的墨迹。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陆彦猷:“陛下求直言,有云‘言之者无罪’,今詔墨犹未乾,奈何以直言罪人?” 宋 陆游 《谢王宣抚启》:“玉音亲锡於儒科,奎翰特嘉於朴学。曾未乾於詔墨,已亟远於周行。”
分類:诏令墨迹
《國語辭典》:大手笔(大手筆)  拼音:dà shǒu bǐ
1.大著作或大著作家。《晋书。卷六五。王导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瑰传》:「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2.大量挥霍钱财的人。《负曝闲谈》第一五回:「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也作「大手段」。
3.创办大规模的事业。如:「公司决定要大手笔的开发整片山坡,以建立一个模范社区。」
《國語辭典》:官诰(官誥)  拼音:guān gào
古代朝廷封赠职官的诰命。唐。杜荀鹤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诗:「孝经始向堂前彻,官诰当从幕下迎。」《水浒传》第三三回:「小弟舍著弃了这道官诰,和那厮理会。」
《漢語大詞典》:元敕
原先的诏令。旧唐书·宪宗纪下:“ 淮西 立功将士,委 韩弘 、 裴度 条疏奏闻。 淮西 军人,一切不问。宜準元敕给復二年。”
分類:原先诏令
《國語辭典》:朝报(朝報)  拼音:cháo bào
朝廷用来刊载诏令、奏章、官吏任免等事的公报。
《漢語大詞典》:纶诰(綸誥)
亦作“ 纶告 ”。 皇帝的诏令文告。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始以文学游 梁 ,俄而入掌纶誥。”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誥。”宋史·礼志十四:“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惟以纶告进内。”《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五·石林燕语》:“ 梦得 为 绍圣 旧人, 徽宗 时尝司纶誥,於朝章国典,夙所究心。”
《國語辭典》:矫诏(矯詔)  拼音:jiǎo zhào
诈称皇帝诏书。《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石显传》:「后果有上书告显颛命矫诏开宫人,天子闻之,笑以其书示显。」
分類:假托诏令
《國語辭典》:口敕  拼音:kǒu chì
天子口授诏令。《南齐书。卷二五。垣崇祖传》:「上复遣荀伯玉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唐。白居易〈新乐府。缭绫〉:「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