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纶音(綸音)  拼音:lún yīn
1.古代称皇帝的谕旨。元。贡奎〈敬亭山〉诗:「增秩睹隆典,纶音播明廷。」也作「纶诏」。
2.现多用来戏称太太或女朋友的命令。如:「他绝不敢拂逆女朋友的纶音。」
分類:帝王诏令
《漢語大詞典》:内降
谓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先是僧官有闕,多因权要请謁内降补人,臺諫累有论列。 仁宗 因著令:‘僧官有闕,命两街各选一人,较艺而补。’”
《國語辭典》:诰命(誥命)  拼音:gào mìng
1.古时朝廷颁赐爵位的诏令。如明制为一品至六品皆授以诰命,清制则为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
2.受过封号的妇女。《儒林外史》第二○回:「我而今是要做官的,你就是诰命夫人。」《红楼梦》第七一回:「左边下手一席,陪客是锦乡侯诰命与临昌伯诰命;右边下手一席,方是贾母主位。」
《漢語大詞典》:诰命夫人(誥命夫人)
受有朝廷封号的贵妇人。 清 李渔 《奈何天·忧嫁》:“所以生平止得一女,不愿他做誥命夫人,但求为富室院君而已。”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方纔老爹説的,他是个誥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替他追个像,把凤冠补服画起来。”亦省称“ 誥命人 ”。京剧《平王纳媳斩伍奢》第十五场:“ 鄢氏 (唱):寂寞深闺诰命人,岂可虚度误青春。”
《國語辭典》:圣谕(聖諭)  拼音:shèng yù
帝王诰诫的诏令。清康熙时圣谕有十六条。
《漢語大詞典》:中诏(中詔)
宫中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后汉书·陈蕃传:“宦官由此疾 蕃 弥甚,选举奏议,輒以中詔谴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中詔所施,或存好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先赐中詔敕之。” 胡三省 注:“詔自中出,不经门下者,谓之中詔,今之手詔是也。”
《國語辭典》:令甲  拼音:lìng jiǎ
法令的首篇或首条。《汉书。卷八。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后用为法令的通称。《元史。卷一七八。列传。王约》:「约又建议行封赠、禁服色、兴科举,皆著为令甲。」
《漢語大詞典》:玄文
(1).黑色的花纹。《楚辞·九章·怀沙》:“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 姜亮夫 校注:“玄文,黑文也。”
(2).指 汉 扬雄 的著作《太玄》。 汉 扬雄 《法言·问神》:“育而不苗者,吾家之 童乌 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唐 陆龟蒙 《纪事》诗:“骏骨正牵盐,玄文终覆酱。”
(3).泛指可以传世的著作。 清 孙枝蔚 《慰雷伯吁丧幼子》诗:“玄文当付谁,无儿诚足伤。”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序》附记:“门人好学,预我玄文。”
(4).朝廷的诏令,或圣旨。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太尉扬州牧表》:“玄文既降,雕牒增辉。”
(5).犹天文,天象。法苑珠林卷六:“仰鉴玄文,俯躬惩劝。日月之用,其大矣哉。”
(6).犹言天书,神仙所写的文字。 明 高启 《梦游山》诗:“命与 卫叔卿 ,共读《金蕋篇》,玄文不可识,謫归一千年。”
(7).指深奥的文字。 清 龚自珍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 明 之士大夫,席承平之清暇,往往探祕典、问玄文, 支那 盛有述作。”
《漢語大詞典》:宣付
(1). 宋 元 以来谓皇帝的诏令交付外廷官署办理。宋史·礼志二四:“通事舍人引 鋹 就献俘位,将校等诣楼前舞蹈讫,次引露布案诣楼前北向,宣付中书门下,如宣制仪。”明史·奸臣传·阿合马:“ 阿合马 所用部官,左丞 许衡 以为多非其人,然已得旨咨请宣付,如不与,恐异日有辞。”
(2).明令交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这件事已经由督、抚、学三大宪联衔出奏,请宣付史馆,大约可望准的。”按, 清 和 民国 设国史馆,当时规定凡有特殊功绩或足为后世楷模者,由皇帝或政府将其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立传,谓之宣付史馆。
《漢語大詞典》:除命
授官的诏令。 宋 苏辙 《论执政生事札子》:“臣窃见近者执政进拟 邓温伯 为翰林学士承旨,除命一下,而中书舍人不肯撰词,给事中封还詔书。”
分類:诏令
《漢語大詞典》:申敕
亦作“ 申勅 ”。
(1).告诫。《汉书·成帝纪》:“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有可省减便安百姓者,条奏。”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欲遵 伊 周 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舆,而 济 遽入陈间,以致大变。”晋书·李憙传:“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当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 汪守 者而与之讲济世之事乎?”
(2).敕命;宣示诏令。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灵柩将窆,申敕脩仪。”一本作“ 申勑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诸州讯狱诏》:“可申勅诸州,月一临讯,博询择善,务在确实。” 宋 苏辙 《再催行役法札子》:“伏乞更加申敕,速令详议,立成定法,以时行下取进止。”
(3).整饬;整顿。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杂於疲老,而未尝申勑训练。”
《漢語大詞典》:典诰(典誥)
(1).尚书《尧典》《汤诰》等篇的并称。亦泛指经书典籍。汉书·王莽传中:“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誥之文。”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孟坚 辞惟温雅,理多愜当。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迨已极其暴厉恣睢之能事,犹恐力有弗逮,则又文之以古昔之典誥,夸之以神武之声威。”
(2).指典章诏令一类文字。三国志·吴志·王蕃华覈等传论:“ 华覈 文赋之才,有过於 曜 ,而典誥不及也。” 南朝 梁 沈约 《修定乐书疏》:“《檀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誥之书也。”
(3).指草拟诏令的官职。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近者,代言之臣未尝副吾意;若使居典誥之任,亦国华也。”
《漢語大詞典》:起请(起請)
(1).征召;起用。亦指征召、起用的旨意、诏令。 唐 白居易 《重和元少尹》:“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衔?” 唐 元稹 《中书省议举县令状》:“朝廷将欲渐去其弊,所以特设举荐之科,明詔既行,起请寻下,有司再议釐革,何以取信於人?”
(2).奏请,上奏。 宋 范仲淹 《奏乞重定战功赏格》:“臣等窃见用兵以来,战阵行赏,逐处起请,所见各异。”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有合行起请事件,谨具画一如左。”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刱比较酒务及收头子牙契等钱,号经制钱,以助军费。 宣和 末, 陈亨伯 宣 起请也。”
(3).起动,烦请。《水浒传》第三九回:“ 晁盖 听罢大惊,便要起请众头领点了人马,下山去打 江州 。”
(4).起身相请。 明 冯梦龙 《梦磊记·钦拿朱勔》:“[生]我又不是犯人,怎么跪你?[丑起请介]这等,请坐了。”
《漢語大詞典》:制敕
亦作“ 制勅 ”。 皇帝的诏令。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 安乐 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请帝书焉。”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时露布之文,类制勅之体,盖执笔者悮,颇为识者所嗤。”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置门下封駮司,使制勑无得悮者。”
《國語辭典》:谕旨(諭旨)  拼音:yù zhǐ
1.皇帝晓谕臣民的诏书。
2.喻示、晓喻。《金史。卷一六。宣宗本纪下》:「以彗星见,改元,大赦。谕旨宰臣。」
《國語辭典》:内使(內使)  拼音:nèi shǐ
传达皇帝诏令的内监。唐。张籍 送郑尚书赴广州诗:「圣朝选将持符节,内使宣时百辟听。」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丑扮内使捧旨上云)奉圣旨。卿讨贼功多,特封常山侯,给券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