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见事(見事)
识别事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闻 穰侯 智士也,其见事迟。”晋书·唐彬传:“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假谲:“ 崔日知 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
《國語辭典》:具眼  拼音:jù yǎn
1.具有鉴别事物的眼光。《宋史。卷三九四。谢深甫传》:「文士世不乏,求具眼如深甫者实鲜。」
2.具有鉴别事物眼光的人。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漂母》:「楚汉皆豪杰,无一人知信者,虽高祖亦不知,仅一萧相国,亦以与语故奇之,而母独识拔于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
《國語辭典》:记事(記事)  拼音:jì shì
把事情记载下来。《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汉书。卷三○。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國語辭典》:章服  拼音:zhāng fú
1.一种古代犯人所穿的特殊衣服,用以标识犯人所犯之刑。《史记。卷一○。孝文本纪》:「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
2.一种古代礼服。上有图案,用以区别等级。
《漢語大詞典》:识人(識人)
识别人。 明 海瑞 《兴革条例·户属》:“纵目力低下,未必识人,然朝夕相亲近,闻见参互,较之提学取决於一日或胜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爹爹最是识人,或者果是好人也未见得。”
分類:识别
《國語辭典》:明鉴(明鑑)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新唐书。卷一二二。列传。魏元忠》:「夫明鉴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國語辭典》:明鉴(明鑒)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
《國語辭典》:菽麦(菽麥)  拼音:shú mài
豆与麦。比喻容易分别的东西。《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三国志。卷四○。蜀书。彭羕传》:「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咽喉,愚夫不为也。况仆颇别菽麦者哉!」
分類:识别事物
《漢語大詞典》:鉴裁(鑑裁)
亦作“鉴裁”。
(1).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中:“然託諭清远,良有鑑裁,亦未失高流矣。”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斯皆鉴裁非远,智识不周。”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漆烟对胶:“ 令嘏 庄敏公 之子,所蓄古墨至多,而有鉴裁。”
(2).指审察识别人、物的优劣。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称多量少鉴裁密,岂念幽桂遗榛菅。” 宋 欧阳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自慙衰病心神耗,赖有羣公鉴裁精。” 清 赵翼 《酬啬生郡博见赠韵》:“先生鉴裁擅隻眼,苦心肯为披沙拣。”
《漢語大詞典》:精鉴(精鑑)
见“ 精鑑 ”。
亦作“ 精鉴 ”。 明于鉴别。亦指高明的识别力。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欲求士之贤愚,在於精鉴博采之而已。” 五代 齐己 《爱吟》:“传写会逢精鉴者,也应知是咏閒情。”宋史·儒林传四·吕祖谦:“尝读 陆九渊 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 江西 小陆 之文也。’揭示,果 九渊 ,人服其精鑑。” 王先谦 《与缪荃孙书》:“ 石州 文除 祁 赵 两碑志外,无可入选,足徵精鉴。”
《國語辭典》:鉴赏(鑑賞)  拼音:jiàn shǎng
鉴定和欣赏。如:「鉴赏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國語辭典》:鉴赏(鑒賞)  拼音:jiàn shǎng
鉴识和欣赏。如:「他鉴赏古物的能力受到肯定。」
《漢語大詞典》:审音(審音)
(1).辨别音调。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南风》:“ 师旷 审音吹不竞, 钟仪 怀土操谁传。”
(2).通晓诗的音韵。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六朝以来,黄钟瓦缶,审音者自能辨之。”
(3).审定字的读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
(4).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 金松岑 《心声》:“斯音也。号召众籟之喑噎,披豁群窍之聋瞶……有善审音者,入吾国,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国无人国无人矣。”
《國語辭典》:鉴别(鑑別)  拼音:jiàn bié
审察辨别事物的真假好坏。如:「鉴别书画」。
《漢語大詞典》:屈轶(屈軼)
亦称“ 屈佚草 ”。亦称“ 屈草 ”。 1.古代传说中一种草,谓能指识佞人,故又名“指佞草”。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屈軼,草也。安能知佞?”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尧 时有屈佚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屈草戒諛,阶蓂纪日。” 唐 李咸用 《读修睦上人歌篇》诗:“才似烟霞生则媚,直如屈軼佞则指。” 唐 苏味道 《赠封御史入台》:“夕鸦共鸣舞,屈草接芳霏。” 章炳麟 《原儒》:“屈軼指佞, 黄帝 骑龙。”
(2).比喻能识别奸佞的贤臣。旧唐书·袁高薛存诚等传赞:“唯 袁 与 薛 ,人中屈軼。” 清 钱谦益 《南京江西道陈必谦授文林郎制》:“人中屈軼,京国为之耸观。”
《國語辭典》:鉴识(鑑識)  拼音:jiàn shì
明察、识别。如:「这只明朝的陶瓷花瓶请你鉴识。」
《國語辭典》:标识(標識)  拼音:biāo zhì
1.表明特徵的记号。三国魏。嵇康 声无哀乐论:「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把盛油的桶儿,一面大大写个『秦』字,一面写『汴梁』二字,将油桶做个标识,使人一览而知。」
2.标明、显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分远近。」